看A股!中國的貧富差距有多嚴重?
上兩篇文章,《看A股!中國經濟出大問題了》《看A股!中國的未來要垮掉了嗎》,讀者反饋熱烈。
君臨指出:當下A股低迷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內需的不景氣,並進一步分析了造成內需困境的勞動力人口下滑與青年人高失業率的問題。
後臺讀者的留言非常積極,也有不認同的。
其中相當大比例的讀者,認爲貧富差距纔是內需困境的主因。
是否是這樣呢?
今天,君臨將對這個問題進行深入的分析。
首先,君臨希望避免情緒化的文字,儘量用可量化的數據來分析,以爲中國的經濟發展提供一些綿薄之力。
衡量貧富差距,最重要的指標是基尼係數。
什麼是基尼係數呢?
基尼係數表示在全部居民收入中,用於進行不平均分配的那部分收入佔總收入的百分比。
社會中每個人的收入都一樣、收入分配絕對平均時,基尼係數是0;
全社會的收入都集中於一個人、收入分配絕對不平均時,基尼係數是1。
現實生活中,兩種情況都不可能發生,基尼係數的實際數值只能介於0~1之間。
解釋定義過後,讓我們先了解一下世界各國的基尼係數分佈情況,有一個大概的客觀認識。
statista.com提供了2020年世界各國的基尼係數排名,大家看一下:
整體來看,可以分爲四檔:
第一檔,0.2-0.3,貧富差距最小的國家,集中在北歐和東歐;
第二檔,0.3-0.4,貧富差距相對較小的國家,亞洲和歐洲的大部分國家都在這個區間。
第三檔,0.4-0.5,貧富差距相對較大的國家,以亞洲和美洲國家爲主。
第四檔,0.5-0.6,貧富差距最大的國家,集中在非洲和拉美。
中國在哪個區間呢?
第三檔。
根據歷年官方提供的數據,中國基尼係數在0.46-0.49左右,算是貧富差距較大的國家。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
過去20多年,基尼係數最高的時候,是2005-2010之間的6年,一直維持在0.48以上。
最嚴重的2008和2009年,甚至高達0.49。
近十多年來,中國的基尼係數其實已經在穩步下行。
2010年回到0.481,2011年進一步降到0.477,2014年降到0.469,此後一直在0.46區間波動。
中國經濟發展最快的黃金十年,竟然是貧富差距最大的時候;
近十年來貧富差距在縮小,但經濟增速偏偏是在逐步放緩的。
咦,怎麼跟我們的想象,好像不太一樣?!
這一定是數據出錯了。
我們找更多數據,看看是否能從各個角度進行驗證。
看城鄉差異。
中國是個二元社會,農民和城市居民的收入差距很大。
我們從歷年的統計公報中,找出城鎮與農村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數據,分析一下。
備註:數據來自統計局
上表列出了幾個代表年份的數據,大致趨勢跟基尼係數的走勢是一致的。
從整體來看,2002-2013年,是中國建國後城鄉差異最大的12年,比值均保持在3以上。
其中,2007-2009年爲城鄉差異最大的三年,比值均在3.33以上。
此後逐年下滑,2014年降到2.92,第一次降到3以下。
2017-2022年數據分別爲2.71、2.69、2.64、2.56、2.50、2.44,逐級下行。
這份數據其實很好理解:
最近十多年間,城鄉差異的縮小,一個重要原因是勞動力市場的變化。
2012年前後,中國勞動力人口進入萎縮區間,這帶來了兩個重要的結果——
第一,是農民工羣體的議價能力上升,工資大幅增長,導致了農村居民的收入增速超過城市居民。
第二,農民數量的大幅減少,加速了農村機械化的發展,導致了農村居民收入的又一次飛躍。
另外,政策層面的支持也不可忽略。
2009年金融危機後,我國政府加大了對農村的重視,其中最重要的兩大政策包括:
第一,西部大開發,尤其是四萬億政策中,中西部地區的交通、基建投資得到重點傾斜,經濟繁榮和物流成本下降帶來了收入增長的加速。
第二,土地流轉,2014年的中央文件要求大力發展土地流轉和適度規模經營,是農業規模化發展的一個重要轉折點。
因此,在市場和政策的雙重作用下,我國近十年城鄉差異的縮小,是非常明顯的,相信大家都能感受得到。
再看地區差異。
我們單看城鎮居民內部,中國最富與最窮省區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值。
備註:數據來自統計局
大趨勢和基尼係數、城鄉差異保持一致。
2008年前後,是地區差異最大的階段,2010年代以來,比值同樣在逐步下行。
主要原因也可以歸納爲兩個層面:
第一是市場層面,勞動力人口的減少,導致了底層勞動力的議價能力上升,工資增速超過了中產階層。
第二是政策層面,近十年來,西部大開發政策,以及醫保社保等福利政策的覆蓋面擴大,讓更多底層大衆都能享受到了中國經濟發展的果實。
無論是基尼係數,還是城鄉差異、地區差異數據,都明白無誤的告訴了我們——
最近十多年,中國的貧富差距是在逐漸縮小的。
那麼,爲什麼我們的感官告訴我們的,卻是貧富差距在加大呢?
答案是:超富階層的財富高速增長。
胡潤百富榜,是中國最早最全面進行中國富豪階層數據統計的,君臨在此基礎上做了一份統計——
中國最富100人的總資產佔全國GDP的比例。
備註:數據來自胡潤百富榜
你看,在過去20年,中國最富有的100個人所佔有的資產總量佔中國GDP的比例是穩定提升的。
從1.63%一路上行至7.89%,幾乎不爲任何經濟規律所幹擾。
這些超級富豪的財富,經過各種榜單和媒體的渲染,深入人心,加深了人們貧富差距拉大的印象。
因此坊間纔會有——
“我和馬雲兩個的平均財富有2000億,事實上呢,馬雲有4000億,我一毛都沒有。”
之類的冷笑話。
其實,不僅是超富階層,整個富人階層(淨資產大於500萬)的財富佔比,在過去20年都是持續增大的。
這跟他們在市場競爭中,更強的經商能力、知識轉化能力、投資能力,有着不可分割的關係。
理論上來說,如果沒有政策介入,市場遊戲規則也不變,這個趨勢是會不斷強化的。
這跟上面提到的基尼係數、城鄉差距、地區差距趨勢,形成了鮮明的反差。
這就帶來了一個問題:
最近十多年,富人階層的財富佔比在擴大,貧困階層的財富佔比也在擴大,到底誰是受損者呢?
答案是:中產階層。
根據胡潤的研究,他對中產的界定是一線城市年家庭收入30-150萬,新一線及其他城市家庭年收入20-150萬的城鎮居民。
得出的結論是,截止2018年8月,中國中產階級數量爲3321.4萬戶。
分佈集中在京滬+粵浙蘇五大省市,合計2342.4萬戶,佔了全國中產階層數量的70%以上。
備註:數據來自胡潤的2018中國新中產圈層白皮書。
過去十多年來,我們能清晰的感受到:
一方面是沿海經濟增速在放緩,這些地方的中產階層收入增速也在跟着放緩;
另一方面,則是一線和新一線城市房價的飆升,教育和醫療成本的上漲,都在擠壓着中產階層的荷包。
中產階層就像三明治中間的那塊火腿片,兩頭被擠壓,是過去十年利益受損最明顯的。
因此,中國的貧富差距問題,準確的描述應該是:
在整體貧富差距縮小的大趨勢下,中產階層和富人階層之間結構性的差距拉大。
或許是國家也意識到了這個問題,因此纔會在2021年提出“共同富裕”,加大對超富階層不合理收入的治理。
我們仔細觀察top100富豪在近五年的財富佔比,會發現一個重要變化。
2021年恰好是一個轉折點。
備註:數據來自胡潤百富榜
2021年以前,中國超富階層的財富佔比,是持續上漲的,2020年已經超過了GDP的10%。
但在2021年之後,這個佔比數據已連續兩年下行。
2021年回落到9.98%,2022年進一步大幅下滑到7.89%。
發生了什麼?
答案跟上一篇文章《看A股!中國的未來要垮掉了嗎》的結論是一樣的,即:新經濟行業的整頓。
中國的超富階層,資產相當大比例來自新經濟行業。
以2020年胡潤百富榜前20名爲例,其中10名超級富豪來自新經濟行業。
他們是:阿里的馬雲,騰訊的馬化騰,順豐的王衛,本站的丁磊,拼多多的黃崢,小米的雷軍,美團的王興,騰訊的張志東,京東的劉強東,中公教育的李永新。
這些來自IT、互聯網、快遞、教育的新經濟企業龍頭,近十年來通過創新投入和野蠻生長,業績增長強勁,股價和市值一路上行。
他們的資產,也跟隨着股價和市值,一路飛漲。
但要意識到的是,以他們爲代表的新經濟行業,早已不僅僅是他們的個人財富製造機。
他們不僅是中國經濟增長的重要驅動力,也是中國中產階層收入的重要來源。
以上這些新經濟企業,他們的總部均位於京滬粵浙;
事實上,中國整個新經濟行業幾乎都是植根於京滬粵浙的,跟中產階層的主體分佈基本一致。
這輪新經濟行業的整頓,不僅打擊了青年人的失業率,也重創了中國的富人階層、中產階層,影響深遠。
這兩年,部分失意的富人選擇遠遁海外,成爲一個熱潮;
即使留下來的,也大都明哲保身,保守經營,導致企業招聘減少,青年人失業率高企。
在新經濟行業工作的中產階層,要麼被失業,要麼面臨獎金的減少,在荷包收縮的大環境下,減少消費也就成了必然。
如此,一輪整頓下來,貧富差距縮小了,內需消費不振的問題也變得嚴重了。
你沒有看錯:
今年的內需消費低迷問題,不是貧富差距拉大引起的,恰恰相反,是由於貧富差距縮小引起的。
貧富差距拉大,固然不好;
貧富差距縮小,同樣會引起一系列問題,這是很多人所沒有意識到的。
從世界各國的基尼係數分佈區間來看,主流西方發達國家集中在0.27-0.36區間。
如挪威0.279,瑞典0.302,法國0.323,德國0.323,日本0.329,瑞士0.330,加拿大0.333,澳大利亞0.347,英國0.350,意大利0.362。
它們相對完善的福利制度、較高的收入水平,是無數人嚮往的方向。
但我們也要認識到:
發達國家中,科技產業實力最強,經濟前景最好的美國,基尼係數其實是最大的,0.419。
基尼係數排名第二的以色列,0.387,同樣是一個以科技產業繁榮著稱的國度。
在歐洲這個福利國家的大本營,基尼係數最小的,不是名聲在外的北歐國家,而是相對落後的東歐國家。
世界基尼係數最小的前10位國家,分別是哪些呢?
你一定猜不到:
阿塞拜疆0.224,斯洛文尼亞0.244,斯洛伐克0.247,摩爾多瓦0.248,捷克0.248,白俄羅斯0.251,阿聯酋0.260,冰島0.264,烏克蘭0.266,比利時0.271。
10個國家中,除了冰島和比利時是發達國家,阿聯酋是石油土豪,其餘7個都是東歐和前蘇聯國家。
戰爭前的烏克蘭,經濟發展水平歐洲倒數第一,產業凋敝,毫無前景可言。
卻是世界上貧富差距最小的國家之一。
你能想象嗎?
這些東歐和前蘇聯國家,有什麼先進產業嗎,沒有。
年輕勞動力幾乎都跑到了西歐打工,本土經濟基本淪爲歐洲強國的附庸。
整個國家,都可以看作是一個“打工經濟體”,沒有超級富豪,也沒有科技產業。
這是我們希望的轉型方向嗎?
顯然並不是。
我們再深入的看一下美國,看下面這張美國曆史基尼係數圖。
美國曆史上基尼係數最小,貧富差距最小的時候,是1970年代,只有0.35。
這個時代得益於肯尼迪+約翰遜兩任民主黨總統的福利社會建設,底層大衆的幸福感有了巨大的提升。
這個時代,也是美國曆史上一個“失落的十年”,經濟停滯,國力衰頹,在與蘇聯的爭霸中節節敗退,物價高企,中產階層壓力山大,整個國家陷入一片迷茫之中。
1980-90年代,經過里根+老布什兩任共和黨總統的自由化改革,美國經濟才終於迎來了復興。
這20年,是美國經濟重新登上“超級霸主”之位的轉折點,但同時,也是貧富差距急速拉大的劇變時期。
基尼係數,從0.35飆升到0.40以上,從此再也沒有落下來。
最近20年,美國基尼係數主要在0.40-0.42之間波動,期間呈現着如下特徵——
2000-2006,2010-2019,基尼係數波動向上,同時也是經濟向好,相對繁榮的年代。
2006-2010,2019-2020,基尼係數波動向下,同時也是經濟危機的年代。
似乎無論在哪一個歷史階段:
貧富差距縮小=經濟衰退,經濟繁榮=貧富差距拉大,都存在着明顯的強對應關係。
這裡面的對應邏輯在於:
要經濟繁榮,就必須支持科技產業的增長,通過政策鬆綁、鼓勵創新、免稅補貼等方式去培育新興科技產業。
也就是經濟的自由化。
一旦這樣做,就必然會誕生行業寡頭,形成富人階層,拉大貧富差距。
要想縮小貧富差距,就必須加大對富人階層的徵稅,反壟斷,政策收緊,並加大對低收入階層的轉移支付。
也就是建設福利社會。
一旦這樣做,就必然會導致富人財產向海外低稅收國家的轉移,投資減少,隨之迎來經濟的萎靡。
因此,如何在追求貧富差距縮小的同時,保持創新科技產業的強勁增長,其實是一個世界性的難題。
正如上一篇文章分析到的:
君臨支持對新經濟行業的整頓,該行業經過十多年的野蠻生長,也是到了需要調整的時候了。
但問題在於,中國的新一代高水平創新產業還沒有足夠壯大。
這就形成了一個經濟轉型的困境。
如果新一代的高水平創新產業尚未能全面接班,“傳統產業”又過快的調整,便很容易導致經濟的大起大落。
我們眼下面臨的,正是這種困境。
這需要政策制定者更謹慎的決策,以保證經濟的穩定增長;
而一旦經濟超出意外的蕭條時,又能及時推動財政寬鬆,讓轉型的從業者們能夠更從容的去轉型。
好消息是,高層似乎已經意識到了眼下問題的嚴重性,最近幾天政策開始頻密推出了。
一個是央行將7天期逆回購中標利率和常備借貸便利利率陸續下調,雖然降幅不大(10BP),但也總比沒有強。
另一個是減稅降費,四部門發文要在2023年底前,對月銷售額10萬元以下的小規模納稅人免徵增值稅。
在利好消息的刺激下,近期白酒、汽車、美容、教育等內需消費板塊都開始明顯走強了。
或許下半年,還會有更多利好消息傳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