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學"三大件":幾代大學生迥然不同的入學記憶

高校開學季即將到來,51歲的李佳興沖沖準備給剛考上大學的兒子購置生活用品,但都被婉拒了:基本用品學校都配齊了,“快遞也很方便”,沒必要大包小包帶很多東西。

李佳很感慨,上世紀80年代初,他帶着臉盆暖壺,提着沉重的行李,從海南鄉下用了3天才抵達武漢的大學。他聽叔父——一位50年代的學生說,當年上大學,他揹着鋪蓋卷,拎着母親手縫的布袋,裡邊就裝着幾件打補丁的衣服

電商平臺最新數據顯示,除了手機電腦平板之外,2019年大學生的開學行囊裡又增添了“新三樣”:電子書、按摩儀、平衡車。

從生活必需品到時尚消費品,新中國成立70年間,大學生入學裝備發生的巨大變化,折射着時代的變遷。

“三大件”:幾代大學生迥然不同的入學記憶

1964年,福建學生李德堅第一次離開家鄉,坐了48小時的火車,幾經輾轉來到清華大學。彼時,他隨身只帶了一個藤條箱,裡面裝着幾件從高中就一直穿着的舊衣服

上世紀50至70年代,社會經濟水平不高,大學生入學行囊以生活必需品爲主。“衣服、被褥、飯碗”或“臉盆、暖壺、搪瓷缸”,都是常見的開學“三大件”。

到了80年代中後期,隨着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的繁榮,大學生的入學配置也有了新變化。對於追趕“時髦”的年輕人來說,鋼筆、手錶、收音機成爲新的“三大件”,一些不常見的小電器備受追捧。

1985年入學的楊萍回憶,“那會兒‘隨身聽’是奢侈品, 我有個日本的‘隨身聽’,全班同學都搶着借”。

進入90年代,中國經濟、科技發展日新月異。1998年入學的謝先生說:“傳呼機從數字顯示到漢字顯示,只要有新花樣,父母就儘量給孩子裝備。”

2003年入學的李晶說,對於不少“80後”大學生來說,手機、電腦、MP3是最常見的“三大件”。她記得大一時買了臺摩托羅拉手機,但只能發短信和打電話,僅有的遊戲是貪吃蛇和俄羅斯方塊

近兩年,2000年以後出生的孩子開始集中踏入大學校門,他們當中一些家境富裕的羣體追求的“三大件”,已超越基本生活需要,轉爲市場消費潮流的風向標。

時代不斷變化,對大學生活期許各不相同

縱觀70年入學裝備的演變,能發現一些有趣的現象。

——生活必需品越來越少,個性化用品越來越多。1964年考入清華大學的王健華記得,進入校園看到很多人拿着網兜,裡面裝着臉盆、毛巾,“當時大家穿着都一樣,生活水平也都一樣”。

而如果打開2019級大學生的行囊,則會發現各種可能:公仔畫具吊牀、無人機、投影機護膚品……淘寶大數據顯示,零食、電競、養生、連衣裙考研等成爲開學網購熱搜,而且需求呈現日益多元化、個性化的特點。

——行李越來越小,裝備越來越貴。1985年,楊萍坐火車上大學,從內蒙古到北京再轉至西安,一共花了36個小時。僅行李箱大概就有三四十斤,還不包括託運的被褥。

而對於不少2019年入學的新生來說,“空手到”和“開學寄”已成爲開學季的打開方式。一方面是發達的網購、物流提供方便;另一方面,學校的管理不斷升級,爲學生提供了統一的基本生活用品。

今年入學的王一冰僅準備了一個行李箱,裝着應季衣物、電腦、護膚品。至於收納箱、牀單等生活用品,她都是到校後購置的。

開學用品正變成具有儀式感的禮物,有的家庭投入不菲。2019年某電商平臺開學季數據顯示,要配齊手機、電腦、平板的“老三樣”和電子書、按摩儀和平衡車的“新三樣”,上萬元的花銷稀鬆平常。

隨身攜帶的物件,也印刻着幾代大學生記憶與情感的烙印。

上世紀50年代上大學的李懷遠說,爲新中國建設貢獻力量,是當年青年知識分子共同的追求。“漫卷詩書喜欲狂”,帶着一箱書入學的77級大學生李彬這樣形容當時的心情;80年代上大學的楊萍說,“知識改變命運”是對大學生最鏗鏘的激勵;90年代入學的餘維澤說,上大學讓我有機會看到更大的世界;今年剛上大學的吳菲菲則說,我想在諸多可能性裡,選擇最適合自己發展的道路。

管窺行囊:經濟騰飛 社會變遷

從大學生的行囊中,可以透視經濟騰飛、社會轉型的諸多變化。

新中國成立之初,居民收入和消費水平都很低,1949年,我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僅爲49.7元。70年來,城鄉居民收入大幅增長,居民消費水平明顯提升,2018年就達到28228元,扣除物價因素實際增長近60倍。

李德堅說,當時爲了省錢,他每月會有4天不吃菜,“省下來的一塊二很管用,可以買筆記本”。“那時5塊錢攥在手裡,能熬一個禮拜,買個西紅柿、雞蛋都得琢磨半天,不敢買”。王健華回憶,“現在可不一樣了,誰還會巴巴地數着發工資的日子呢?”

清華大學社會學系副主任、副教授嚴飛說,從大學生入學“三大件”的變化,可以看出我國社會發展的顯著變化,中等收入羣體不斷擴大。社會結構的變化,帶來的是家長對於教育投資的高度重視以及對回報的進一步期待。

70年間,中國高等教育不斷髮展。1952年,全國普通高校開始實行全國統一招生考試,當年共錄取新生6.6萬人。1977年,高考大門重新打開,570萬名應考者走入考場,錄取率爲4.8%。2018年,中國高校招生790.99萬人,毛入學率已達到48.1%。2019年預計毛入學率將超過50%,實現高等教育普及化

長期從事學生工作的王健華教授說,“現在,社會和家庭對教育的投入很大,大學生的素質不斷提高,個人價值的追求更加多元。”但同時,她期待,“應加強培養年輕人的家國情懷和奮鬥精神,在不斷擴大國際視野、實現自我的同時,深深紮根腳下的土地,努力回饋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