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學季:託管、課後作業輔導需求暴漲
九月,新學期到來,校外託管和輔導培訓機構又迎來了一波熱潮。爲了幫助孩子平穩地過渡新學期,家長們紛紛把目光投向了校外機構。無論是課後作業輔導,還是提升類的興趣課程,各類培訓班一時間人頭攢動,供不應求。
教育政策的調整以及家長對孩子學習成績的重視,正是催生託管和輔導市場煥發新活力的關鍵,各大機構也紛紛推出創新課程和教育產品,滿足家長和學生的多樣需求。這一火熱現象的背後,透露出哪些趨勢和機會?
根據各地公開的小飯桌統計數據可以看出,校外託管和輔導班的數量不在少數,尤其集中在中小城市和教育需求較高的地區。
以西安長安區爲例,目前校外託管機構數量已達到434家,而在黑龍江雙鴨山市,這一數字也達到了199家。
有行業相關人士表示,今年整個託管行業的招生情況都非常好,部分位於熱門小學附近的託管機構甚至是一位難求。
廣東佛山,某連鎖託管機構在不少校區的續費率都達到了百分之九十,有的校區早在開學前就已經被家長們訂滿,個別校區「一位難求」。
雖然地區不同,但教育市場需求都表現出了高度的活躍性。
從小學生到高中生,附近輔導班的數量和種類也有所不同。
小學階段的託管需求以作業輔導、興趣班爲主,而初中則更多轉向學科輔導,特別是中考衝刺類課程。高中的輔導班數量雖然相對較少,但針對高考的專項輔導班卻有明顯的集中趨勢。
不同階段共有的強勁輔導需求,恰恰反映了家長和學生們對提升成績的逐漸關注,託管機構則憑藉靈活的服務種類和時間安排,迅速適應這種市場需求的變化。
另外,根據K12教培公司最新財報顯示,多家企業的業務都見起色,網點數量呈增長趨勢。
截止今年9月1日,新東方網點數爲1111家,月度淨增23家,環比增速2.1%,恢復至峰值的67%:好未來359家,月度淨增4家,環比增速1.1%,恢復至峰值的33%:學大261家,月度持平,恢復至峰值的49%;高途98家,月度淨增14家,環比增速17%,積極拓展線下。
這說明,校外輔導機構正在朝着欣欣向榮的方向發展。
家長端需求則呈現多樣化的傾向,顯得十分複雜,特別是在放學後的接送問題、午託和課後作業輔導方面。對於忙碌的家庭來說,託班和輔導班成爲解決方案。
在餐飲供應和服務時間上,由於校內的課後服務時間比較固定,存在着很大程度的限制,因此,校外託管機構的市場需求依然保持強勁。
例如,在寧夏,大多數義務教育階段的城市學校中午並不提供午餐或午休服務,下午的課後服務通常也在6點半就結束了,無法滿足家長要求。
而「小飯桌」不僅可以爲學生提供午餐,還能夠輔導孩子完成作業,託管時間可以延長至晚上八九點,更好地滿足了家長的需求。所以校外託管機構依然具備很大的競爭優勢。
家長們對孩子課餘時間的安排也比較關注,期望通過興趣班和素質教育機構幫助孩子全面發展。
除了傳統的學科輔導,家長們如今更傾向於選擇非學科類的素質教育課程,如編程、繪畫、聲樂、體育等。興趣班和研學活動(如自然營地、科技研學班)逐漸成爲家長們的首選。
與此同時,隨着線上和線下教育模式的日漸融合,家長們選擇購買智能硬件設備,來提升孩子們的學習體驗。平板電腦、學習機、智能手錶等設備已經成爲學生日常學習的重要輔助工具。孩子們在家中的學習變得更加便捷和高效,也滿足了家長對學習監控和效率提升的雙重需求。
總體來看,家長不僅關注孩子的學業提升,更希望通過素質教育與科技輔助,實現孩子的全面發展。
校內、校外逐漸豐富的課後服務,似乎正在滿足家長們的複雜需求。
「雙減」政策背景下,公立學校開展了許多課後服務,不過更多集中於作業輔導、德育、體育、美育、勞動等素質教育活動。
不少學校開設「課後三點半」服務,延長孩子們的在校時間,以減少家長對校外輔導班的依賴。
部分學校也引入了第三方機構來提供非學科類服務。在四川天府新區,多個小學和中學在今年暑假期間推出了託管成長營,並與數個第三方機構合作,提供編程、機器人、音樂、體育等豐富的素質拓展課程,滿足學生的全面發展需求。
校外的培訓機構服務多樣化。託管小飯桌的核心服務通常包括接送孩子、提供午餐、午休看護、以及基礎的學習輔導。隨着市場需求的變化,有些小飯桌開始提供課後作業輔導的內容。在部分地區,託管服務中甚至暗含學科類培訓。
輔導班的服務模式則更加豐富。除了英語、數學、書法等傳統的學科類輔導,非學科類的興趣班也十分受歡迎,課程涵蓋編程、繪畫、聲樂等。許多輔導機構提供編程、繪畫、聲樂、體育等課程,滿足家長對孩子全面發展的期望。
近年來,隨着STEAM教育的推廣,像編程和機器人課程逐漸成爲熱門選擇。以北京和上海爲例,許多輔導班通過引入編程和科技類課程,幫助孩子培養邏輯思維和創新能力,這類課程尤其受科技公司從業者的家長青睞。
升學壓力讓學生們必須更加專注於提高學業成績,而家長們由於工作繁忙,難以抽出足夠的時間來全面監督孩子的學習,這就促使他們尋求校外輔導機構的幫助。但值得注意的是,倘若託管服務只是提供照看學生的服務,缺乏經過細緻科學設計的課程和活動,難以產生持久的吸引力。只有妥善謀劃,從成長規律角度設置素質教育課程和活動,才能讓家長更放心。
未來,輔導機構需要適應這些變化,提供更加靈活的混合教育模式,在學科輔導和素質教育之間找到平衡,以應對日益多樣化的家長需求。
與此同時,輔導機構也應積極探索與智能硬件和技術平臺的結合,推出個性化學習方案,可以通過創新課程設計、引入AI智能教學工具、擴展非學科類培訓等方式,進一步提升競爭力。
加強與公立學校的合作也不失爲一種有效手段,有利於爲學生提供補充性服務,構建更完善的教育生態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