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卷書摘》陪伴過程中需有意識地關注孩子的自我效能
根據自我決定理論,我們知道自我效能感高的孩子,自主動機高。(示意圖/shutterstock)
陪伴過程中需有意識地關注孩子的自我效能
根據自我決定理論,我們知道自我效能感高的孩子,自主動機高。自我效能可以從成功的經驗獲得,透過自身的選擇、嘗試與挑戰,以及成功或解決問題後的成就感,將形成持續探索的動力。
在學習的過程中,孩子運用方法完成一件具挑戰性的任務或解決問題時,就會越喜歡學習,並越來越能整合所學的知識與技能於新的學習中,對於生活周遭和所學相關的問題與事物更有興趣。
學習動機常與自我效能感互爲因果,大人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安排具有挑戰性的任務,並協助孩子自己完成。當孩子的學習動機被激發,成就感不斷累積時,更容易產生主動解決問題的傾向,願意嘗試各種解決問題的方法,成爲自主學習者。
請避免不必要的競爭、比較和排名
孩子的自我效能感,除了來自完成任務的成就感之外,也可能來自與他人的比較。在團體中,即使不刻意排名,孩子都能很清楚知道誰表現得比較好。而表現比較好的孩子自我效能感較佳。競爭可能會激發少數人的動機,但卻會破壞大多數人的,這樣的現象在青春期更是明顯。
因此,多元的表現形式和標準是重要的,這樣才能讓不同特質的孩子都有成功的機會。在羣學的過程中,鼓勵孩子們合作完成任務也會比競爭好得多,引導孩子看見真實的自己,現在的自己能超越過去的自己,就可以確保自己是不斷在進步的。
從孩子的興趣出發,試着啓動內在動機
孩子對學習的事物是否有興趣、想不想學習,常被視爲自主學習活動安排的要件。練習以孩子感興趣或與生活有關聯的事情來引起動機,這樣的安排可能讓孩子關注即將開始的學習活動,但若接下來的活動無法引發其對問題探究的意識,或是想尋找答案的意圖,很快他就會失去學習興趣。
內在動機應是持續性的,從生活到學校,從課堂內到課堂外。因此在規劃學習活動時,應對孩子的學習意義進行思考,選擇適切的媒介與策略。舉例來說,有的爸媽會認爲有些學習不是課本教授的內容,甚至有可能不在課綱中,覺得孩子花時間學習這類知識是在浪費時間。
當你出現這個念頭時,請再次提醒自己內在動機的重要性,試着跟隨孩子的喜好,從他有興趣的事物引導,學習素材只是媒介,重要的是他在這個過程中習得了什麼樣的能力,過度的介入與限制很有可能會抹煞孩子的內在動機。
社會性增強優於物質的增強,小心胡蘿蔔只會越用越大
面對孩子不喜歡學習時,很多父母容易以外在獎勵來鼓勵孩子。但外在動機雖然能誘發短期的學習動機,卻常傷害內在動機,比較正確做法應強化孩子的自主動機,小心地使用外在獎賞。
在自我決定論中特別提到外在動機(控制動機)對孩子自主學習能力的養成是具破壞性的。自我決定論認爲控制性的社會力量,若要有助於自主學習能力的養成,應避免過度評價,僅提供訊息性的回饋,孩子可依據回饋訊息調整自我,而非在意他人對自己的評價,避免使學習受制於他人的好惡。
舉例來說,在和孩子討論自主學習計劃時,不要只跟孩子說「我覺得你規劃得很差」,卻沒有讓孩子知道是哪個部分和自己的預期有差異,應試着提供具體的建議,也讓孩子保有自己選擇與決定的機會。
透過問題導向學習培養孩子自主學習力
問題導向學習(Problem-based learning)是培養孩子自主學習常用的方式,從引發問題意識開始,讓孩子有問題想解決,提示孩子線索,讓他自己思考或與他人合作提出想法與解法,並實際行動與驗證。
而要提升孩子的自主動機,大人應給予引導、協助與回饋,包括評量活動的安排,提供孩子更多自我完成、自我選擇、自我克服困難與自我控制的機會。一旦自主學習能力養成後,孩子的學習態度、處事方法以及對問題的敏感度會展現在生活上。
(本文摘自《讓孩子做學習的主人》/商周出版)
【內容簡介】轉機,由改變啓動!
一位是實驗教育的先驅,對教育政策建言許多;一位在教育現場努力不懈,是教育界創新人 物。兩位合作提出了教育政策與實務的重要內容。
自主學習力是孩子的超能力
成爲終身學習者是我們可以給孩子的最佳禮物
學習不單單是學生的事,而是每個人的事。
學習也不會只在學校發生。新課綱試圖打破學習的邊界,跳脫傳統的教育思維,在義務教育 期間培養每個人的自學力,爲臺灣社會創造能不斷更新的新世代公民,因爲無法自主學習就 不可能成爲終身學習者。
本書所介紹適應當代的自主學習典範,就是達成這項目標的關鍵策略!內容結合微觀視角下 的日常實踐,與巨觀角度下自主學習的時代意義與基本描摹,不僅有當前教育環境探討,也 有兩位重要推手在教育現場多年的觀察與親身經歷,是理論與實務兼具的難得作品。
【作者簡介】丁志仁
臺灣教育社運的老兵,大家都叫他「丁丁」,畢業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生物系。
丁丁覺得世界就是個大型教練場,「學習」是做人的本分。國家是屬於百姓的,不是政客的, 所以要時時實踐「常民政治」。自 1984 年便與志同道合者成立「振鐸學會」,推動臺灣教育 「走出戒嚴,走向公共」的發展進程。
曾致力推動《教師法》立法,使臺灣教師走向「公教分途」,普通大學參與培育師資,教師 分發改成選聘;致力推動《國民教育法》修法,取消政府統編教科書,政府只能訂課綱,由 民間編書,學校選書;致力推動《教育經費編列與管理法》立法,保障政府教育預算須達收入的一定比例,並且成立地方發展基金。致力推動第一輪「實驗教育三法」立法,使人民可 以「動手打造符合自己需求的教育」。
近年來丁丁則致力推動臺灣「自主學習典範」各方面的發展,並希望將之「橋接」到公共教 育中的體制學校。爲此丁丁與振鐸學會諸友人,於 2013~2020 年間辦理「六年制學程」機構 實驗教育,並據此經驗參與政大「實驗教育工作者培育」,發展「跨校選修聯盟」、「海星培 力」……等等推動臺灣「自主學習典範」有用的各種工具箱。
曲智鑛
被孩子暱稱「光頭」的特教老師,畢業於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輔修心理輔導與 諮商;碩士畢業於臺師大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所學生事務組,目前仍在臺師大特教系攻讀博 士班。
擁有過動特質的特教老師曲智鑛,常以自身的過動特質與生命故事出發,闡釋多年來貼近教 育現場的深度思索。着有《不孤單,一起走》、《曲老師的情緒素養課》與《星星的孩子其實 可以更好》,內容涵蓋父母效能訓練、社會與情緒學習與自閉症特質孩子的輔導。
《讓孩子做學習的主人》/商周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