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議中國-東盟藍色經濟一體化:推進政策銜接和基礎設施互聯互通,走向全產業鏈合作
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樑施婷 海口報道
今年,東盟繼續保持中國第一大貿易伙伴地位。一季度,中國與東盟貿易總值1.60萬億元,增長6.4%,佔中國外貿比重的15%。其中,對東盟出口9633.7億元,增長7.7%;自東盟進口6325.0億元,增長4.5%。
中國與東盟經濟聯繫日益緊密,而早在2016年,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曾提出“泛南海經濟合作圈”的構想,旨在打造一個以海洋經濟合作爲主題的泛南海自由貿易區。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遲福林認爲,若能以藍色經濟一體化爲目標打破合作壁壘,形成自由貿易網絡,將釋放區域經濟增長的重要紅利,爲區域經濟一體化注入藍色動力。
圍繞中國與東盟在藍色經濟領域的合作,5月18日,由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外交學院亞洲研究所共同主辦的“中國—東盟藍色經濟合作論壇”在海口舉行。來自相關國家的智庫和專家代表,國內相關部委、高校和科研機構嘉賓約80餘人參加本次論壇。
遲福林認爲,面對國際經濟政治格局的深刻複雜變化,構建中國—東盟藍色經濟夥伴關係,在海洋牧場、海洋旅遊、海洋生態環境保護、海洋能源開發等領域全面合作,是中國—東盟全面戰略合作的優先選項。由此,合力形成區域經濟增長的“藍色引擎”,合力推動“南海經濟合作圈”進程,合力實現從陸地到海洋一體化合作的新格局。他建議,構建藍色經濟夥伴關係,實現合作引領治理的新局面;以一體化爲目標,推進中國—東盟藍色經濟夥伴關係進程;推進政策銜接和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實現中國—東盟藍色經濟一體化的重要突破。
目前,東盟國家30%的GDP來自海洋,約6.25億人依賴海洋維持生計;2023年,中國海洋經濟佔GDP的比重爲7.9%,仍有較大提升空間。有研究提出,2020年至2050年,若中國與東盟在藍色經濟的相關領域投資2萬億至3.7萬億美元,可帶來8.2萬億至22.8萬億美元的淨收益,投資回報率爲450%至615%。推進藍色經濟一體化,成爲中國與東盟合力打造地區經濟增長中心的重大選擇。
探路藍色經濟一體化
談論中國—東盟藍色經濟一體化的願景時,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張建平的思緒一下子回到了10年前,那時他開始參與浙江、山東推動藍色經濟發展的研究。
“我給大家舉兩個小例子,一是現在人工眼角膜,山東當時已經開始研究從海洋生物類當中提取物質來研製人工眼角膜,這是海洋經濟、海洋生物醫藥一個很重要的方向。還有,中國人特別喜歡吃大黃魚、小黃魚,但是自然資源已經很少了,我們現在餐桌上每天還能吃到,全是因爲現在中國通過海洋牧場來大規模的養殖,特別在海南有很多這樣的養殖基地。”張建平說。
2014年,我國首次在全國範圍進行海洋經濟調查工作,“海洋經濟”“藍色經濟”的概念開始走進人們的視線。
進入“十四五”時期,我國海洋經濟發展規劃正式形成。自然資源部數據顯示,2023年全國海洋生產總值99097億元,比上年增長6.0%,增速比國內生產總值高0.8個百分點;佔國內生產總值比重爲7.9%。以海洋製造業爲例,2023年,我國海洋製造業增加值29861億元,比上年增長7.0%,其中海洋工程裝備製造業在國際市場份額繼續保持全球領先,全年實現增加值872億元,比2022年增長5.9%。
據統計,中國、東盟對外貿易中,分別有94%、60%以上通過海運實現;中國—東盟間貿易65%通過海運實現。張建平認爲,隨着中國—東盟自貿協議升級版實施,中國和東盟的藍色經濟必然要走向一體化。
然而,從實際上看,不少參會的中外專家亦認爲,中國與東盟在藍色經濟上走向一體化還存在不少現實挑戰。自2002年《南海各方行爲宣言》簽署以來,中國—東盟建立起覆蓋海洋經濟、海上聯通、海洋環境、防災減災、海上安全、海洋人文等領域的務實合作網絡。但總體來看,合作成果相對較少、合作成效有限。
“我們看最關鍵的社會層面的因素就是認知水平不足,到今天爲止我們必須承認,東南亞的人民知道‘藍色經濟’是什麼東西嗎?很多人可能一下子真的答不上來。”馬來西亞亞太“一帶一路”共策會主席、前交通部長翁詩傑在會上發言時表示,東南亞國家在海洋經濟領域還在摸索階段。
近年來,就藍色經濟的發展,東盟國家已經起步規劃。今年,越南政府總理批准了《到2030年促進海洋經濟跨產業集羣發展和打造各強大海洋經濟中心提案》,提出力爭實現到2030年成立7個海洋經濟跨產業集羣,發展成爲海洋經濟強國的目標。
“老撾沒有海洋,但老撾人愛吃海鮮。”作爲東盟國家中唯一一個內陸國,老撾近年來也通過大量基建投資,創造藍色經濟發展的新空間。老撾國立大學研究與學術服務委員會高級副主席兼研究倫理副主席西提賽表示,中老鐵路對老撾的經濟發展很重要,老撾計劃將來通過建設更多的鐵路和公路與周邊海洋國家的港口聯繫起來,比如依靠西哈努克港聯繫柬埔寨,與其他國家的海洋經濟發展整合起來,實現藍色經濟的一體化。
他也期望,中國與東盟可以進一步加強數字經濟、人力資源等方面的合作與研究,建立更多的公路與鐵路聯通項目,共同建立藍色經濟特區。
翁詩傑認爲,要多管齊下共同推進中國—東盟藍色經濟夥伴關係;要更多關注尚未開發或開發不足的領域;可以從部分國家合作做起;要把增進互信作爲首要任務。
比如在教育領域,泰國國立法政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查瓦特·梅桑坦認爲,可以將海洋教育領域合作作爲中國與東盟海洋可持續發展合作的起點,建議開展海洋漁業、海洋旅遊、海洋資源保護等方面的聯合研究。
藍色經濟中的海南角色
“服務領域在藍色經濟領域的全產業鏈合作中更爲重要,中國與東盟需要有強有力的制度支撐。”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對外經濟部原部長趙晉平表示,“在新加坡進行的第六輪談判中,中國—東盟自貿區3.0版取得了實實在在的一些進展,預計今年年底之前能夠結束談判,我們期待着它能夠正式生效。”
此前,中國與新加坡簽署升級版的中國-新加坡自貿協定實際上已經是一個突破性嘗試。在中國-新加坡自貿協定中最重要的特徵就是在服務貿易領域對標CPTPP高度自由化的措施,這也是中國首次嘗試對標CPTPP推進跨境服務貿易的里程碑式進展。
“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看,我認爲,中國和東盟3.0版的自貿協定談判應該在提升服務貿易自由化便利化的水平上取得新的突破,這樣纔是真正具有現代意義的制度性安排,能夠爲我們在藍色經濟領域彼此之間的深度合作,全產業的合作奠定牢固的制度基礎。”趙晉平認爲。
海南利用自貿港優勢在跨境服務貿易中做出突破。2021年,海南發佈跨境服貿負面清單,這也是我國在跨境服務貿易領域公佈的第一張負面清單。
趙晉平認爲,海南在跨境服務貿易必須要有新的推進,尤其從加強和東盟之間的服務貿易的開放水平的角度來說,要成爲現代化制度開放的支撐,涉及藍色經濟發展的服務業領域,比如客運、教育、旅遊、醫療、文化等等都必須有新的模式。
例如,在風能等海洋資源開發領域,越南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院長兼經濟部主任阮輝煌認爲中國與東盟可以就此開展合作。“與東盟國家相比,中國在某些海洋產業發展領域具有相對優勢,中國與東盟之間需要有效應對地緣政治等挑戰,加快合作並共同推進一體化。”阮輝煌說。
作爲論壇上唯一來自企業的代表,明陽集團海南公司執行總經理王佔舉認爲,東盟國家與海南省都擁有廣大的腹地面積、廣闊的市場、活躍的勞動力,在藍色經濟上有巨大的開發潛力,要發揮企業在中國—東盟藍色經濟合作中的主體作用。
近年來,明陽集團不僅出口產業,同時也在海外清潔能源項目提供完整的解決方案。根據粗略的統計,明陽集團在全國海上風電的新增裝機容量的市佔率達40.9%。在廣西防城港,明陽集團大兆瓦的海上風電機組直接對接東盟市場的需求。
如今,海南也將成爲明陽集團風電製造的重要基地。今年4月,全球最大風輪(292米)葉片下線儀式在東方明陽新能源高端裝備產業基地舉行,是全球已下線的葉輪直徑最大的風電葉片,可適用於海南及廣東、廣西、浙江等廣泛區域內的超一類海上區域。這不僅標誌着海南已具備超大型風機部件的生產製造能力,也爲海南風電裝備出口打下堅實基礎。
遲福林認爲,海南自由貿易港有條件成爲中國—東盟藍色經濟合作的戰略樞紐。例如,推動海南自由貿易港加工增值30%政策與RCEP的40%原產地累積規則疊加,建設面向東盟、服務國內的海產品進口加工基地;以三亞爲中心推動構建中國—東盟郵輪旅遊合作圈,共建中國—東盟一體化旅遊大市場;以洋浦港爲依託,全面實施自由港政策,打造油氣資源儲藏、加工、交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