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橘煩惱】「初二前回孃家」會帶衰?想返家團聚竟被婆婆擺臉色!

圖/freepik

即將迎來農曆新年,過年是團聚的好時節,結婚後的女性,不只要回孃家也要回婆家,禁忌和禮俗約束下,有人會疑惑是否一定要守住「初二才能回孃家」?甚至有「初二前回孃家會帶衰」的說詞,不過隨着時代的變遷、社會結構的改變,這個習俗其實是有彈性的。

樂聆心理治療所負責人鍾玉琪分析,婆婆會出現負面情緒,可能是生活圈封閉,有些在偏遠城鎮生活的人,一輩子沒有出過居住的縣市,對於民間信仰會比較守成,或者,婆婆的性格也是比較封閉,生活認知多來自於左鄰右舍,覺得不同於所瞭解到的事情,就會感到焦慮和沒有安全感,因此缺乏彈性。

她表示,對婆婆來說可能一直以來都是這樣理解風俗的,所以不由自主被制約,如果性格封閉,好像沒有那麼嚴重,也會容易情緒勒索後輩,同時,這也是兩代之間的差異,上一代極爲保守,而戰後嬰兒潮的人比較西化,所以對習俗理解較開明。

民俗專家:回孃家帶衰 並無典籍根據

民俗專家柯柏成表示,其實過年回孃家的習俗,沒有任何典籍依據,是時空變遷下的說詞,是基於一個比較確定的環境因素,源頭本意其實是慈悲。古代時,出嫁女兒因爲距離遠,要回孃家時不可能一個人回家,所以回門一般都和夫君一起回門,但這樣會造成丈夫家中無人,爲了讓夫家的過年興盛,私心也想讓女兒在夫家好過,讓夫家當作真正的家人,就開始恐嚇剛出嫁的女兒不可以除夕過年回來。

但經過時代的變遷和交通越來越方便,臺灣已經是一日生活圈,家庭又多是核心小家庭,習俗是可以隨着時代需要變遷的,古時候的歲首也變過,例如冬至也曾作爲過年的那一天,所以非要初二回孃家也沒有理由在現代繼續堅持。

身爲媳婦角色 不等同要犧牲

鍾玉琪指出,好不容易能與自己的家人團聚,任何媳婦被拒絕都會爆炸。而她強調,對媳婦來說,可能連「做自己」也需要時間,其實人生中,媳婦同時也是父母的女兒、孩子的媽媽、手足的姊妹,想和親密的人一起相聚是很重要的需求,無法達成就會容易憂鬱,所以首先要意識到身爲媳婦,不等同一定要犧牲,沒有人需要因爲討好誰而自我犧牲,當認知到自己是有選擇的,就不會覺得被婆婆強迫,何況還是有回去過年,並沒有拋下婆家的聚會。

面對婆婆的溝通,鍾玉琪建議可先和信任的人溝通,商討怎麼好好講,可以同理婆婆的情緒,堅定的表達但態度友善,不須故意去激怒或刺傷對方,心中是帶着善意,比較不會說出激怒或挑釁的話。

溫和堅定表達 2句型攻略

鍾玉琪也提供,除了表達立場,可和婆婆維持良好溝通氣氛的言語表達方式:

.若婆婆相對溫和的應對句型

「謝謝妳聽完我的決定,我知道妳可能會很失望,但妳們都是我很重要的人,所以我思考過後決定還是要這麼做,謝謝你願意聽我說並試着理解。」

.若婆婆很兇的應對句型

「我知道妳很失望,對我來說這也是個困難的決定,很遺憾我們暫時較難理解對方,但要讓妳知道你們都是我重要的家人(如果沒撕破臉,這句話說得出來)。 」

鍾玉琪指出,如果對方仍舊不停質問或攻擊,記得要抽離現場,因爲如果是情緒勒索,過多的解釋是不必要的。她表示,還是回到過年是連絡感情的最佳時日這個本質,習俗倒是其次,敞開心迎接新年新氣象。

│更多精選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