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憑學位,這一條“縫”,賣了238萬?

論語言的博大精深,還得是中文呀。

剛開始刷到這則新聞時,我還懷疑這個單位量詞錯了,是錯別字。

點開才發現,這形容神了!

因爲這套房子,真的就是一“條”。

這“夾縫房”,位於溫州鹿城區百里東路55弄10號。

如圖所示,這房子“夾”在兩棟房之間,入戶通道不到半米,人豐滿一點都得卡住的那種。

外部環境也是一般般,旁邊都是握手樓,稱之爲“老破小”絕對不冤枉。

根據平臺顯示,房屋在1980年建成,建面約60.18㎡,土地使用權面積約19.25㎡,總層數3層。

這麼小的佔地面積,還要搞個樓梯,傢俱怎麼擺也是個問題,隔着屏幕都能感受裡面空間有多逼仄。

強烈《夢想改造家》用這套房子來改造,挑戰難度堪稱十顆星!

不過,這些並不影響這一條“夾縫房”被哄搶。

4月30日,該房子在阿里正式拍賣,起拍價爲1314元,經過135輪加價,最終以238萬成交。

由於成交後,買家要另行支付軟件服務費1%+佣金1%,所以這一條“夾縫房”的實際成交價約243萬元,折算單價約4萬/㎡。

單價4萬,就這???

害,那還不是因爲這條縫隙,同時是正兒八經的名校坑位——

房子對口溫州市廣場路小學(滄河校區)和溫州市實驗中學,雙學區,都是溫州數一數二的名校;

該房不佔名額,即買即讀;

建面剛好60㎡,屬於學區房的最低門檻(60㎡及以上可辦理入學,如果不滿60㎡會受到其他限制)。

對比同樣是雙學區的皇家大廈,目前在貝殼的掛牌單價約4.6萬/㎡,總價在580萬左右。

今年年初,該小區一套建面約105㎡的法拍房,最終以560萬成交,摺合單價約5.2萬/㎡。

這麼對比,這一條“夾縫房”是真的便宜。

如果,家長就想小孩讀這兩所名校,那麼這套房子還真是置業成本最低的選擇,也難怪那麼搶手了。

關於學區房,每逢報名季都是要拉出來聊一聊的。

而像今天聊到的“夾縫房”,只有學位價值,沒有記居住意義的極端例子,可以說每個城市都有。

不過呢,這樣的事以後可能越來越少了。

一方面,是優質教育的均衡配置。

以廣州爲例,不少新盤都在節前官宣了配建學校所引入的教育集團或者對口學位。

一眼看過去,是清一色的名校。

不僅是新學校,很多老城區的學校也在改頭換面,成爲名校教育集團的新成員。

最典型的例子,遍地名校的荔灣。

自2023年開始,荔灣區內除了南海中學、西關培英、中教科荔灣,其他中學分別歸屬真光、一中、四中、西外、西雅、荔省等教育集團。

小學也是一樣,有14所學校歸屬到荔省、真光、西外、四中、一中這5個初中教育集團;有21所小學分別由僑小、樂賢坊、西培、蔣光鼐、西實、康有爲、芳小、合興苑這8所區屬名校管理。

無論是新盤配建學校,引入名校教育集團辦學;還是已有學校重新掛牌,交由名校教育集團管理,這種現象,都是近兩年廣州義務教育的大趨勢:

即是所謂的,集團化辦學。

網友有人評價,這是名校“氾濫”。而我認爲,這可能是普通家庭,實現名校“自由”的好機會。

因爲事實上,那些傳統意義上的名校本部和百年學府,在廣州也就那麼二十多家。

作爲家長,誰都想自己孩子能入讀。

但現狀是,這些名校學位遠遠不夠。更不用說,絕大部分普通家庭也沒辦法買得起高昂的學區房。

殘忍一點說,教育從來不是公平的。傳統意義上的名校,註定跟 99%家庭沒啥關係。

所以,爲什麼廣州開展集團化辦學,就跟我們小時候讀書分座位,安排學霸+普娃做同桌的邏輯類似,即是通過名校幫扶薄弱校,提升後者的水平。

雖說,薄弱校不一定能快速提高自身的成績,但隨着時間的推移,在耳濡目染下肯定也會有進步。

長期以往,區域、校際間的差距有望縮短,名校過少、分配不均和名校學區房過熱等問題得到緩解,普通家庭小朋友纔有機會,以較低成本上好學校。

除了優質教育均衡化帶來的改變,其實新一代的家長,教育理念和置業觀念也在不斷變化。

像溫州“夾縫房”新聞底下,一些網友的討論:

這200多萬拿去做理財,留給孩子是不是更好?

名校學區房的價值,是不是溢價過高?沒有居住屬性的學區房,用完學位應該儘快賣掉。

儘管每個地方、每個家庭情況都不一樣,但是不難看出,過去大家對名校學區房的迷之信仰,正在一點點地褪去,轉而理性看待教育的多種可能性,從更長遠的角度來討論學區房的價值。

回到廣州樓市,我也不建議家長花高價,去買只有學位價值、不能自住的“老破小”。

在學位預警頻發的大背景下,這無疑是一場賭博,賭輸了的下場,豈非普通工薪家庭可以承受的。

選擇能夠兼顧學位和居住品質的樓盤,譬如前面海報的新名校學區盤,纔是更穩妥的置業路線。

況且,孩子的教育不全在學校。

生活環境,家庭氛圍,鄰里同學,這些也是影響孩子成長的重要因素。

各位,這樣的“夾縫房”你們會考慮嗎?孩子要上學了,你們會考慮買學區房嗎?

注:1*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2*本文只供參照,不構成投資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