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心雕琢的墨色宅

透過材料表情與設計手法,演繹墨水的濃淡深淺,構建專屬業主的個性宅。

【⽂.室內雜誌編輯部】

對於私人宅邸的陳設喜好,人各有志。《行墨鑄境》的業主,對深色調風格情有獨鍾,而他也是一位對於精緻生活品味有所追尋的紳士。

入門走道特別塗鋪偏冷灰的特殊漆,藉此強化行走的儀式感與心境轉化。

沈志忠聯合設計團隊表示,業主長期於中國大陸經商,因幼時記憶與地緣關係,選擇在牯嶺街附近購入返臺時的居所,並將父母接來同住,有鑑於此,作爲跨代家庭成員共度美好生活的堡壘,在整體擘劃上需滿足居住者各別的日常需求,也必須兼顧空間獨一無二的靈魂,構築別具美感的家宅面貌。

中島後方牆體及天花板的L型折面以稍帶黃的灰色特殊漆爲主要呈現,跟冷灰走道產生趣味對比。

一幅精緻的墨色畫卷

基地最顯而易見的結構限制,在於沙發背牆上方的一支大梁,團隊儘可能地將大部分樑柱隱於書房和客廳的櫃體中,外露部分則貼附鏡面不鏽鋼,弱化可能產生的視覺壓迫,此手法也讓天花板得以擡高,不會因樑柱而被細碎切分。設計師分享,不鏽鋼材質單看雖然生冷,但包覆樑柱時卻可映射環境的光影及生活軌跡等畫面,豐厚空間意蘊。

中島的原石與上方的鏡面檯面創造了豪放與精巧的對話。利用石皮拼接L型量體必須針對紋理、重量做詳細考量。

考量到較爲高齡的長輩居者,平面佈局格外注意無障礙需求,公共區域幾乎未見高低差,同時賦予走道動線足夠的寬度,提供輪椅行進的餘裕。

基地的既存大梁貼附了不鏽鋼板,擷取材質的反射特性消弭視覺的壓迫感。

談及設計主軸,全案以「墨鑄」爲發想靈感,旨在追求呈現出宛如墨水般深邃且多層次的張力。設計師進一步解釋道,中國傳統繪畫「國畫」中所謂的「墨分五色」,意指濃、淡、幹、溼、黑五種濃淡乾溼不同的墨色,藉用筆的墨色變化生動表現物象的色調,他們擷取此一概念,在協調融合的深色調性下,透過具脈絡的思維細膩疊砌場域各自的光彩。

吊櫃展示着業主精心收藏的杯子們。窗邊儘量不做遮擋,讓採光和綠意最大化地進入室內。

漸進式格局劃分住宅向度

另一方面,設計師巧妙地於公私領域之間置入過渡區域作爲分隔,例如通往主臥室前需先經過身兼書房和私人起居室的多功能空間,往其他房間的動線上則規劃了內玄關,讓視線獲得緩衝,避免直接的對視,在開放和隱私的界線營塑了良好平衡。

公私領域的分界置入了內玄關,儘可能維護居者隱私;所有房門也被隱藏於內玄關中,讓畫面更爲俐落。

此外,設計團隊也十分重視室內的穿透性以及軸線的延伸,由於基地周圍擁有絕佳的綠帶景緻,蔥鬱綠意藉由窗景引入內部,成爲濃厚色彩的點睛之筆,亦開闊了心境,讓暗色空間沉穩卻不沉重;場域之間串連卻又獨立的特性在確保居住者不互相干擾的生活品質之餘,也顧及了情感交流的彈性。

圖片提供」沈志忠聯合設計

閱讀全⽂請點連結,到interior官網探索

《室內interior》是一本綜觀設計、人文、美學的雜誌,1989年創刊至今,以精粹而具觀瞻的視野,透析了空間與設計的定位,拉近臺灣與世界的空間座標。雜誌內容選輯建築與空間作品的精彩實例。當期焦點主題採用中英雙語呈現,詳述設計概念、佈局規劃、美學精神,無論本土意識、國際觀、小衆口味,實驗性作品都能在此一平臺競技。 《室內interior》除了精選原創設計作品,亦關懷文化與教育,雜誌收錄內容觸及生活美學、時尚、藝術、人文、設計、觀點等議題,同時擁有歐洲、美洲、亞洲等地的特約撰述和攝影專家,提供當地之設計、建築、藝術、文化、工藝與科技等深度報導,爲讀者帶來多元視角,以及更豐富的閱讀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