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教師輪崗淪爲形式主義

來源:中國教育報刊社

作者:楊廷環(蒲公英評論獨立評論員)

近日,江蘇常州發佈義務教育學校教師“輪崗制度”,要求流動範圍之內的專任教師每6年須交流輪崗或支教一次。無獨有偶, 《深圳經濟特區社會建設條例(草案徵求意見稿)》也明確提出,推行大學區招生和辦學管理模式,建立義務教育學校教師交流制度。要求義務教育學校教師輪崗,其目的是合理配置教育資源,優化教育結構。

讓義務教育學校教師輪崗,有利於構建優質均衡的公共教育服務體系,有利於普通學校引進優質教育資源,也有利於年輕教師的成長。

在一些地區,輪崗援教等活動已進行多年,但效果並沒有達到預期,原因在於教師交流已經淪爲形式主義。

首先,人員確定違背了交流輪崗的初衷。在一些學校,輪崗交流成了懲罰措施。學校在確定輪崗人員時,不是依據客觀實際,而是依據領導的意願,領導看不順眼、與領導關係不親密、統考成績不好的教師往往會成爲首選。將交流輪崗視爲懲罰,教師勢必會帶着情緒到他校工作,影響教學效果。

其次,校際間競爭激烈,名師援教有名無實。當下,校際間的競爭依然十分激烈,名師則是學校的金字招牌,也是學校吸引優質生源的利器。因此,學校領導一般不會將優秀教師派遣到外校輪教、援教。就算名師被派到外校,受工作環境、教學氛圍、學生習慣與能力等因素的影響,其示範引領作用也會大打折扣。

再次,教師輪崗過於頻繁,不利於師生的穩定發展。頻繁更換教師,學生就要不斷適應新教師,勢必會影響學習效果。同時,教師要實現自己的教育理想、進行教改實驗、實現專業成長,也需要穩定的工作環境,頻繁援教,會影響教師的專業發展。

最後,輪崗過於頻繁會讓被援教學校陷入兩難境地。援教輪崗過於頻繁,會增加被援教學校的管理難度,如何安排崗位和任務,如何管理援教教師,這些問題考驗着被援教學校管理者的智慧。

推行教師輪崗制度,初衷是好的,但在實施過程中仍有很多漏洞。堵住這些漏洞,需要制度的約束,也需要學校加強管理,充分挖掘教師的潛能,讓他們在各自的工作崗位上發光發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