競技綜藝弄潮頭
“這三檔節目目前是其他平臺抄不走的”。
談到潮流競技賽道時,優酷T-Plus工作室負責人、潮流競技綜藝項目負責人劉棟十分篤定。
日前,《這!就是街舞》《這!就是灌籃》《“拳”力以赴的我們》(下稱《街舞》《灌籃》《“拳”力》)聯排播出,協同效應之下形成了熱度矩陣,一個全新的綜藝賽道——“潮流競技”漸成氣候。
《街舞》播到第四季,不僅沒落入“綜N代”口碑乏力的魔咒,反而在第四季刷新了口碑上的新高。
熱度上在同期的綜藝中也十分亮眼。在貓眼全網熱度榜中,上線52天的《街舞》第四季共獲得31次熱度值日冠;在微博上,#這就是街舞#的綜藝詞條閱讀量已經突破500億,討論數近3億。
《灌籃》在體育類綜藝節目當中可謂一枝獨秀。節目與籃球競技深度綁定,打破了泛籃球羣體之間的次元壁,爲普通籃球愛好者、街頭籃球、職業籃球隊提供了一個交流、碰撞的多元化場景。
而《灌籃》之於職業籃球的推廣作用,職業籃球之於節目的錦上添花,亦是相輔相成。“CBA球隊參加《灌籃》可以說是雙贏了”。一位網友如此評論道。
今年9月,潮競賽道又乘勝追擊,抓住了“奧運熱”的尾巴,推出了拳擊競技體驗真人秀《“拳”力以赴的我們》,在體育垂類上繼續開拓了突破性的一步,爲潮競賽道注入了新的活力。
這兩年各種小衆圈層文化依託綜藝垂類賽道破圈走入大衆視野,火了一個又一個,如今,也該輪到體育競技了。
在 “進擊的潮流競技綜藝”媒體沙龍上,綜藝製作方、內容平臺方、學界和專業人士爲整個賽道提供了不同角度的剖析,探討了整個賽道的發展前景。
“進擊的潮流競技綜藝”沙龍 嘉賓互動討論
總的來說,潮流競技是一個極具可持續發展力的綜藝賽道。
潮競賽道的底層邏輯還是綜藝思維,服務的依舊是綜藝用戶,“立人”是節目的第一要義,刻畫出不同性格、具有魅力的人物,創造出領域“新星”,仍然是潮競賽道的主要着力點。
目前潮競賽道的項目類型和受衆羣體雖然都呈現出極強的垂直性,但區別於競技賽事,潮競賽道更多地是發揮綜藝的推廣作用,來助推圈層文化的破圈、出圈。而垂類圈層文化所體現的專業性和魅力也反過來爲綜藝提供深層價值,藉此吸引更多的觀衆,並推動線下產業的聯動,形成一種良性循環。
可以說,潮競賽道呈現出了小衆圈層文化與綜藝真人秀的互相反哺。
1
立人
年輕化和競技性構成了潮流競技整個賽道的基本調性。
一方面,是否有廣泛的年輕受衆基數、能否代表年輕人的喜好與價值追求成了俘獲年輕用戶的關鍵;另一方面,體育運動的專業性、可看性、結果的不可預知性也與年輕化、潮流化不謀而合。
街舞、籃球、拳擊都在國內有了一定的普及度和受衆基礎。街舞從30多年前就引進中國,搏擊愛好者超過8千萬,籃球則超過4億 ,且均爲高度年輕化的體育活動。而其中的體育精神也與節目傳達的價值內核一拍即合,正如《灌籃》的“爲夢而戰”,《“拳”力》的“永不言棄”。
現階段的潮競賽道已經脫離了體育綜藝的階段,展現出了更多的可能性和可看性。初代的體育綜藝更傾向於在比賽規則之下讓明星去體驗一項體育運動。真人秀的呈現比較單一,總體上是以比賽的思維做節目。而潮競賽道雖然也和競技、比賽掛鉤,但更像是以綜藝的思維表現體育競技。在劉棟看來,潮競賽道是將體育在綜藝的框架內“爲我所用”,“爲用戶所用”。
《灌籃》《“拳”力》總製片人彭正園在談到節目的構思方式時,表示潮競賽道的製作模式已經脫離了傳統綜藝人、規則、場景“三要素”,而是先從項目入手,到人,再到實操。“我們做的潮流競技綜藝,是先從類型開始選擇,看這個項目是否符合我們的要求,是不是能夠體現我們想要做的精神,能不能把‘人’做出來,這是我們第一個考慮的要素。”
項目類型是潮競賽道的優先考慮方向,但對準的目標用戶依舊是綜藝用戶,節目需要最大程度展現觀衆想要的看點。總的來說,就是在垂類裡面找綜藝,在確保專業性的基礎之上追求娛樂性。
在談到專業賽事和潮競綜藝的區別時,彭正園提到,“像喬丹、科比,他們是立體的,他們有自己講話的方式、處理事情的方式、生活的方式。所以你不會只是覺得他們球打得好。而我們CBA目前缺乏這樣立體造人的能力,所以他們也有打得好的人,但是我們不知道他們的性格,是什麼樣的人。而在節目中我們通過球認識一個人,看到他的性格和立體化的一面,慢慢變成自己的偶像。實際上我們是在運動籃球方面塑造了這樣一個偶像,或者是以籃球爲切入點,把這個人介紹給大家,我們做的就是這樣一個工作。”
“立人”的結果導向,是潮競賽道的綜藝與競技賽事的主要區別點。素人可以在節目中破圈,明星的形象可以更加立體化,在節目中被大家記住的不一定是技術最好的人,而更可能是個性畫像更加突出的人。
因此,潮競賽道中的潮流競技是切入點,落點還是立體的人。
2
出圈
處於小衆文化圈層的垂類體育項目做成了綜藝,就能夠出圈嗎?
目前來看,潮競賽道的用戶粘性有着很大的潛力。以《街舞》爲例,前三季的數據顯示,每季觀看完12期的用戶數量爲5%,而大量綜藝在這個數字上不足1%。
潮競賽道首先會根據興趣基礎聚集大量的相關運動的愛好者,率先構成一部分的核心受衆羣體。這一部分的用戶忠誠度會天然地高於其他其他賽道的綜藝用戶。
在用戶高粘度的基礎之上,用戶的基數也不斷擴大。雖然潮流競技的門檻較高,國民度也不及其他賽道,但在平臺和綜藝效應的推動之下,圈層範圍不斷擴大,圈層邊界也在逐漸吸納周邊的潛在受衆,是一個不斷將圈層融合、擴大的過程。尤其是在小衆圈層文化中,“出圈”的基礎是“建圈”和“破圈”。
關於“出圈”,劉棟的看法是,“當有一個不是街舞圈的人在看這個節目,其實就是破圈,破圈的人數超過了街舞整個圈層的人數,甚至超出幾倍,我認爲它就是出圈。”
據劉棟透露,在《街舞》播出前,全中國跳街舞的人大約是幾千萬,但截止到《街舞4》播出到現在,看過四季《街舞》的人數在1.5億左右。從影響力來看,街舞也已經打破了圈層壁壘,慢慢走出原本的圈層。
而《“拳”力》雖然尚在“建圈”的階段,但當圈層已經開始脫離了“地下”,慢慢走到了“地上”,聚集了圈層受衆也吸引到了潛在受衆,圈子就真正意義上建立了起來,這是一個動態的過程。
這個動態過程是如何實現的呢?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傳媒研究中心秘書長、研究員冷凇在沙龍上分享了這樣一個觀點,“垂直精分引爆大衆圍觀”。簡單來說,就是基於圍觀羣衆的獵奇心態,越垂直的內容,引發的圍觀越多。
深度垂直的內容其實並不像大家預想的一樣,因高門檻就無條件把觀衆全部擋在門外,而是越垂直的內容越能體現圈層文化的精髓和感染力,從而吸引到更多的圍觀羣衆,將其轉變爲潛在受衆。
“寬度一公分,深度一公里”是潮競這條垂直賽道的起點,最終還是要看如何從一公分的寬度上給這條賽道拉開一個大口子,吸納更多的觀衆。因此,圍觀效應究竟能有多大,除了垂直的深度能夠獲得圈層的認可、能夠真正代表圈層文化,其次還要看“綜藝”這個容器的放大作用。
潮競賽道是通過人的明星效應去推廣一個圈層的文化。而這裡的明星效應,不單有指影響力的明星,也可以是有着獨特魅力的素人,通過綜藝去捕捉、放大嘉賓的性格,帶動觀衆對潮流文化的好奇與參與。
3
聯動
作爲全新的垂類創新賽道,潮競綜藝引發的社會效應、產業聯動等輻射作用也令人矚目。
從賽道本身本身來看,潮競賽道具有天然的傳播優勢。潮競賽道目前的項目類別中,街舞、灌籃、拳擊本身就具有極強的互動性、文化性和傳播性,並且借勢體育和健身的正能量,具有全民推廣的價值。
綜藝節目的一大看點來自競爭性與對抗性,而潮競賽道當中傳達的體育文化在小衆文化圈中相對安全,可以最大限度地發揮競技性,從而爲綜藝效果增值。
潮競賽道更是通過文藝、綜藝賦能,傳達審美價值和文化價值。比如近些年街舞的研發方向——街舞和經典名著、傳統武術的結合,呈現出了與傳統文化做深度嫁接的趨勢。
《街舞4》楊凱組《赤兔》呈現了國風和街舞的融合
另外,綜藝連帶產業興起也正在發生。自《街舞》第一次播出,街舞的培訓機構增長率在300%以上;今年,《街舞》第三季總冠軍楊凱出任四川省霹靂舞代表隊總教練參加亞運會;播出四季的《灌籃》當中有33名球員被CBA俱樂部選中,進入職業賽場。
節目效應之下帶動的運動風潮所創造的社會價值,能夠惠及大量有待推廣的體育運動項目。
奧運會帶來的全民體育風潮餘溫未散,冬奧會又近在眼前,潮競賽道正是乘勢而起。從流行文化的風向來說,體育和健身所蘊含的荷爾蒙能量也具有正向價值,冷凇用“健康美學綜藝”來形容潮競賽道十分貼切。
節目中所傳達出的能量感,在用戶反饋當中也能鮮明地體現出來。根據阿里文娛用戶調研數據來看,“熱血”,“陽光”,“潮流感”成爲潮競綜藝的核心關鍵詞,而其中傳遞的項目魅力、力量感與體育精神也能明顯的被觀衆感知到。
來源:阿里文娛用戶調研數據
而潮競所開闢的新賽道,也爲綜藝品類的創新與開發另闢蹊徑。潮競賽道正在做的是垂類創新,在安全的範圍做突破的事、有價值的事。
在冷凇看來,提升綜藝研發的投入是現下綜藝製作的當務之急。也就是說,是否能夠付出足夠的成本去開發一個新的細分品類,是當下綜藝創新,尤其是垂類創新的一個關鍵點。
而這一點,在潮競賽道上的體育項目開發中體現得尤爲突出。據奧運會中國官方拳擊解說、《“拳”力》現場解說王琰博透露,《“拳”力》邀請到徐燦團隊十幾位專業教練,對藝人進行零容忍的訓練,並在節目效果上付出了巨大的投入。
搏擊項目要搬到熒屏上,不管是從訓練成本還是舞美投入,要達到專業性和觀賞性的平衡,需要付出巨大的沉沒成本,其他的垂類體育競技賽道亦是如此。
而優酷正在做的就是把潮競賽道打造成一個以體育垂直品類爲基礎的規模化的成熟賽道。據劉棟透露,優酷正在籌劃兩檔新節目,分別是圍繞冬奧會的冰雪節目以及服務極限運動用戶的“酷玩大會”, 未來還會繼續深耕潮流競技綜藝賽道。
這意味着,優酷將不斷開拓體育競技的新賽場,代表着“陽光”、“熱血”、“潮流感”的潮競賽道將會是貫穿優酷綜藝製作的長線佈局,也是同即將迎來的體育運動風潮一起攜手打造健康審美新理念的重要一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