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與安全 中國發展兩面性
旺報社評
中共二十大以後,許多臺灣及海外輿論解讀習近平「在倒退的路上狂奔」,特別是他帶領6位新常委到延安革命紀念館、河南紅旗渠參觀後,「毛澤東化」似乎成爲共識。但理性分析,習近平真的是毛澤東嗎?或者說,習近平真的想把大陸帶回毛澤東時代嗎?當然不是。
美國誤讀中共訊息
回顧美中關係史,1949年大陸淪陷之前,美國原先認爲毛澤東是農民民族主義者,不是蘇聯所掌控的共產國際,杜魯門政府一度想放棄蔣介石政權,期盼與中共交往。國民政府棄守南京後,美國訓令司徒雷登大使留守大使館,伺機跟中共搭線。但當時中共認爲應與同屬社會主義陣營的蘇聯站在一起,決採「一邊倒」政策,司徒雷登交涉數月無功,只好返美。
美國政府此時發表了《中國白皮書》,和盤托出自1944年到1949年初美國對中國政策實況,詳細披露戰後美國「扶蔣反共」、干涉中國內政的內幕,希望藉此對批評杜魯門政府「丟掉中國」的人有所交代。但這份自揭瘡疤的白皮書惹惱了中共,毛澤東親自撰寫〈丟掉幻想,準備鬥爭〉、〈別了,司徒雷登〉等文,把美國視爲主要敵人。
二十大後中國的發展策略有兩面性,一方面需要和平的環境發展經濟,美國仍然是首屈一指的經濟、科技、軍事霸權,決不願意和毛一樣,一邊倒與美國爲敵,但中國同時需要內、外部安全的戰略環境。美國政、學界很多人忽略大陸優先發展經濟的需求,卻從習近平二十報告中多次使用「安全」兩字,解讀大陸未來5年可能挑起臺海戰事。這種解讀跟1949年錯誤解讀毛澤東政策如出一轍,不僅是要推卸過去對中國交往政策失敗的責任,也有引導民進黨政府更倒向美國共同抗中的意圖。
美國高調宣揚臺海戰爭,而不從求和平的角度解讀,會帶中共更強的不安全感,習近平此時高喊安全,也是理所當然。其實,大陸外交從1997年從「雙邊主義」轉向「多邊主義」後,需要的是與國際社會更多的交往與互助,才能順利的推展多邊的外交政策。只是,從2018年川普政府把大陸視爲「戰略競爭者」後,美國對大陸祭出咄咄逼人的貿易戰,讓大陸深感和平環境不再,纔會摒棄「韜光養晦」的外交政策,改採「戰狼外交」。
美中關係問題之所在,是美國錯誤解讀中共的訊息,無法更理性的看待中國崛起的環境因素,特別是因爲看到中國崛起,讓美國學者憂心產生「修昔底德陷阱」,所以對大陸的攻擊就此起彼落。美國對中國這種「單邊主義」的認知,導致兩國走向劍拔弩張的困局。
避戰纔是保臺良策
美國決心與大陸在經濟、科技層面做激烈的競爭,但拜登政府會想跟大陸一戰嗎?其實不然。就以10月12日發佈的2022版美國《國家安全戰略》報告來看,儘管拜登政府宣稱中國「以其威權治理配合修正主義外交政策」,是美國在地緣政治上最重大的挑戰。但是對於臺海的和平穩定,拜登政府仍認爲是攸關區域以及全球的安全與繁榮,讓國際社會高度關注。可見維持臺海和平不僅是美國,也是國際社會共同的期望。
《國家安全戰略》報告中,仍然強調在氣候變化等全球性議題上,有與中國合作的必要。美國國家安全顧問沙利文在闡述這份報告時強調,美國尋求與中國在一些領域進行合作。他解釋說:「一起努力解決共同問題,是世界對負責任大國的期望,也符合我們的利益」。所以,美國也在努力尋求與中國的合作,換句話說,「避戰」纔是美中共同的認知,核子大國之間爆發戰爭不可想像。
民進黨政府不要誤以爲戰爭是當前美中關係的主軸,誤判「抗中」纔是美國最需要的臺海政策。拜登政府並沒有改變一中政策,也不支持臺灣獨立,更不必說會支持臺灣去衝撞大陸的底線了。
所以,認清習近平不是毛澤東,當前的國際主旋律也不是戰爭,和平仍是美中交往的公約數,臺灣夾在兩大之間,「避戰」纔是「保臺」良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