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話劇《雷雨》誕生90週年 今夏再登首都劇場

七十年經典常駐,九十載《雷雨》永恆。

今年不僅是曹禺名作《雷雨》劇本發表90週年,同時也是北京人藝演出《雷雨》70週年,是“中國現代話劇成熟的里程碑作品”。

7月16日顧威、王斑導演的《雷雨》再次登上首都劇場的舞臺,與觀衆一起跨越時空,感受經典的魅力。

《雷雨》劇照

經典跨越時間,收穫喜愛

1934年7月,曹禺的代表作《雷雨》發表在巴金任編委的《文學季刊》上,茅盾先生曾以“當年海上驚雷雨”來評價這部作品。此後的90年,《雷雨》被各種不同的藝術種類以多樣的形式搬上舞臺。1954年,北京人藝首次公演話劇《雷雨》,演出至今跨越70年,依舊久演不衰,凝聚了幾代導表演藝術家的傳承和探索。

作者曹禺在談到創作時曾說,“我用一種悲憫的心情來寫劇中人物的爭執,我誠懇地祈望着看戲的人們也以一種悲憫的眼來俯視這羣地上的人們。”劇中起伏的人物命運和強烈的矛盾衝突,讓這部作品與一代代演員和觀衆產生心靈的共振。

“經典是觀衆說了算。”導演顧威認爲,《雷雨》演出至今,以經典的文本和原汁原味的舞臺呈現,經過了時間的檢驗,收穫了觀衆的喜愛,這就是經典的生命力。

演出是紀念,也是思考

此次《雷雨》的演出既是一次紀念,也是一次對於經典的思考。在導演顧威看來,從自己80年代進入劇組演出周樸園,到後來擔任導演,培養一代代年輕人傳承,親歷了《雷雨》是如何凝聚幾代人的智慧,保留獨特傳統的。作品中至今仍然保留了最初的舞臺設計,再現作品的年代感;仍然採用傳統的“人工打雷”的方式,讓音效參與到演出中來,強調聲音的呼吸感。“《雷雨》傳承至今,需要我們的敬畏之心。敬畏經典,敬畏中國話劇,敬畏我們的職業。”顧威說道。

“70年經典常駐,90年《雷雨》永恆,《雷雨》就像是藝術的長青之樹,我們在樹下乘涼,在樹下成長。”導演王斑表示,自己從周萍到周樸園再到擔任聯合導演,也是被經典沁潤成長的一代,每一代人藝人都應該爲這棵藝術之樹的繁茂做出自己的貢獻,“要用心血澆灌,用熱愛培根,用敬畏鑄魂。”

《雷雨》劇照

經典不斷上演,演不盡、挖不完

儘管觀衆對於劇中的人物和故事都已如數家珍,但是劇組成員仍以“演不盡的《雷雨》”來形容對於經典的挖掘和追求。今年再演,導演提出要讓觀衆有“恍若隔世”的感覺。“我們要讓當下的觀衆看到的不是現代的人在演他們,而是當時時代的人在生活,是他們的人物關係和心理狀態。”通過演員對人物的塑造,去還原時代。爲此,演員們從人物上再出發,不斷賦予人物更深刻的理解。蘩漪的飾演者張培更強調角色身上對生命的吶喊。在排練中通過調整對手之間的節奏,去實現更加準確和自如的表達。王斑則將周樸園的心理狀態更加“打開”,展現他真實的困惑和窘境,讓觀衆更立體更多角度地看到人物的處境。

展覽同步舉辦,與經典同行

伴隨新一輪《雷雨》的首演,“與經典同行——《雷雨》劇本發表90週年暨北京人藝演出《雷雨》70週年”紀念展覽在首都劇場一樓南北側廳拉開帷幕,這是北京人藝舉辦的《雷雨》專題展中內容最豐富的一次,不少展品也是首次面向觀衆展出。

展品有《雷雨》上世紀30-80年代的檔案手稿、服裝道具等20餘件珍貴展品,特別是1936年2月由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封面上燙金刻制着曹禺親自簽署的“給穎如 家寶”字樣的精裝單行本《雷雨》。該展品由曹禺院長的女兒萬昭、萬黛於2024年6月26日捐贈給北京人藝戲劇博物館永久保存,在此次展覽中首次面向公衆展出。

據瞭解,《雷雨》本輪演出將持續至7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