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磚合作機制的三重魅力

(圖/美聯社)

金磚國家領導人第十五次會晤特別記者會24日宣佈,邀請沙烏地阿拉伯、埃及、阿拉伯聯合大公國、阿根廷、伊朗、衣索比亞正式成爲金磚成員。至此,金磚成員國數量達到11個。

今次金磚擴員的國家來自亞非拉三大洲,體現出這一合作機制的代表性和均衡性。此前,有超過40個國家希望加入金磚合作機制,其中逾20個國家正式提出加入申請。在世界動盪加劇、各國選邊站壓力加大的背景下,金磚的魅力卻有增無減,這與其專心謀發展、不選邊站隊的風格密切相關。具體而言,金磚的多重魅力至少源於三方面。

首先,金磚合作機制的成果有目共睹。金磚從成立起,便把發展作爲核心目標。17年來,金磚國家在貿易投資、能源、糧食、貨幣金融、公共衛生等領域開展廣泛合作,取得豐碩成果。2015年,金磚國家成立新開發銀行,迄今已經批准了320億美元的貸款,不附加任何政治條件,用於支持開發中國家的基礎設施和可持續發展項目。

尤值一提的是,新冠疫情暴發後不久,金磚國家新開發銀行緊急發放100億美元貸款,幫助成員國抗疫。其中,超過90%的貸款在半年內落地,表明金磚合作機制在關鍵時刻能夠守望相助。對廣大開發中國家而言,金磚合作領域與其發展階段及方向有較高關聯性,因此金磚具備務實性的吸引力。

其次,金磚的底色是平等協商,反對「小圈子」。習近平在此次會議的講話指出,國際規則要依據聯合國憲章宗旨和原則,由大家共同書寫、共同維護,不能誰的胳膊粗、嗓門大,誰就說了算。更不能拉幫結夥,把自己的「家法幫規」包裝成國際規則。其實,對於開發中國家而言,能夠脫離「小圈子」把控、平等參與組織機構、爲自己代言,是難能可貴的選擇。

南非金磚國家事務協調人阿尼爾‧蘇克拉爾表示,多國爭相加入「金磚」的原因之一在於,世界變得嚴重兩極化,各國正被迫選邊站隊。而全球南方國家不想再被告知應支持誰、如何行事,以及如何處理自己的主權事務。「非友即敵」的「冷戰」思維,已爲越來越多的開發中國家厭倦乃至反感。聚焦解決發展問題,而非製造政治分裂,是許多開發中國家的心聲及訴求。就此而言,金磚提供了一個平實的空間。

再次,新興市場國家和開發中國家是影響世界未來版圖的力量,而金磚合作機制將進一步助推之。過去20年,新興市場國家和開發中國家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高達80%。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數據,2001年至2022年,金磚國家GDP佔全球比重從8.4%上漲至25.8%。IMF預測,今明兩年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經濟增速將分別達到4.0%和4.1%。可以預期,金磚所代表的「全球南方」國家,對世界未來經濟發展的影響力將持續增加。

值得關注的是,近期部分美歐媒體試圖將金磚塑造成七國集團(G7)的地緣政治對手,這從側面反映出西方對金磚力量壯大的恐懼。事實上,西方對金磚的態度幾經變化。在金磚成立之初,西方表現出冷眼旁觀的姿態。後來,當巴西、南非等國受金融危機影響時,西方則熱衷於唱衰金磚。

相較於美歐看待金磚的眼光變化,金磚自身則穩定保持着初心。巴西總統盧拉明確表示,金磚國家並不尋求成爲G7、G20或美國的對手。確而言之,金磚的誕生基因便凝聚着發展共識,地緣政治操弄非其所欲。希望金磚能在未來爲世界貢獻更多建設性力量。(作者爲大陸資深時政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