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條多 換匯、保險新創業者踢鐵板

新創業者指出,臺灣金融有許多本土特有的限制,像是「跨境匯款」就是一個禁地。舉例來說,國外有許多換匯App,可提供直接在App上換匯的服務,但臺灣連進沙盒實驗都無法,因爲臺灣只有銀行執照能做此項服務,但歐洲最大金融科技獨角獸Wise(前TransferWise)就是從小額換匯服務晉身銀行,英國純網銀獨角獸Revolut也從外匯需求起家。

新創業者指出,以香港來說,小額匯款是海關管轄,單一業務執照主要是管洗錢防制,但臺灣沒有這種執照,而像統振這種移工小額匯款的因對象單純,且「只能匯出,不能匯入」纔可以實驗。

國外新創業也表示,臺灣的銀樓、百貨公司都可自由兌換外幣,但若改成方便的App換匯卻不可以,令人匪夷所思。事實上,國人出國換匯需求很大,但現在大家都要去銀行換匯,沒用完的錢回國後又要再換回新臺幣,換匯方式「太古老」,反觀國外已可直接用手機支付、沒花完的錢再換回電子錢包,手續費也相對低。

除了換匯業者,保險新創業也踢鐵板。舉例來說,有些業者想與保險業異業合作,但沒在法規範圍裡的就不能實驗,有一家平臺公司想申請做「開放保險平臺業者」,想把所有保險資料收集在平臺讓民衆可輕鬆比較,但保險局認爲,這涉及「招攬」,必須有業務員、保經代執照,讓業者疑惑「就像一張桌子上放滿保單DM,卻說這張桌子在招攬,合理嗎?」

保險局官員對此指出,今年保險業多半走試辦,而沙盒案雖看了很多案子,但「創新性不夠」,要進沙盒就要有亮點、有創新、有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