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人民日報頭版爲啥點贊中國海洋大學?

爲國家培育海洋人才

爲黨育人、爲國育才,中國海洋大學始終堅持爲國家培養海洋事業領軍人才和骨幹力量。我國自主培養的第一位海洋學博士孫孚和第一位農學水產博士薛長湖、我國第一位登上南極的科學家董兆乾、南沙守礁人李文波……100年來,學校爲各行各業特別是我國海洋、水產行業培養輸送了36萬餘名優秀人才。

一堂“海上思政課”,播下矢志深藍的種子——學校充分發揮思政課立德樹人的作用,2020年起在我國自主研發建造的靜音科考船“東方紅3”上開設“海洋科考認知實踐”公共選修課。

一堂“經略海洋課”,激勵學子鑽研海洋研究——由中國科學院院士吳立新領銜授課,涵蓋物理海洋學、海洋地質、海洋生物、海洋能源、海洋技術、海洋水產與氣候、海洋國際法、海洋經濟等方向,開課三年來好評不斷。

眼下,中國海洋大學正以海洋爲主線,加快培養高水平復合型海洋人才。“蛟龍”探海、極地科考、探究“透明海洋”、建設“藍色糧倉”……師生們在這些涉海領域奮勇探路。

“學校培養了我國海洋和水產領域1/3以上的博士,畢業生中有16人成長爲海洋領域兩院院士,爲海洋強國建設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撐。”中國海洋大學黨委書記田輝說。

推動海洋科技實現高水平自立自強

有一個時刻,讓年逾八旬的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海洋大學教授管華詩念念不忘。

2018年6月12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試點國家實驗室時強調,建設海洋強國,必須進一步關心海洋、認識海洋、經略海洋,加快海洋科技創新步伐。

管華詩的夢想就是打造中國的“藍色藥庫”。走進管華詩領銜創建的青島海洋生物醫藥研究院,好消息令人振奮:免疫抗腫瘤1類新藥“注射用”BG136,今年5月結束Ⅰ期臨牀試驗,將成爲“藍色藥庫”開發的一個重要突破。

在中國海洋大學,一批又一批學者把論文寫在藍色國土上,奮力推動海洋科技實現高水平自立自強——麥康森院士領銜構建水產養殖動物精準營養數據庫,宋微波院士團隊主持構建海洋纖毛蟲DNA庫,崔洪芝教授團隊在極端環境材料結構設計及防護技術研發方面屢獲突破,魏志強教授團隊矢志超算、精心構建“深藍大腦”……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學校充分發揮海洋科技創新策源地和主力軍作用,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爲推動我國海洋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強作出努力。”中國海洋大學校長張峻峰說。

服務國家戰略和區域發展

今年6月,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海洋大學教授包振民領銜的青島藍色種業研究院正式揭牌,成爲服務“藍色糧倉”建設的又一創新陣地。“樹立大食物觀,向海洋要食物,我們攻關水產良種‘芯片’,努力讓‘藍色糧倉’更安全更殷實。”已經帶領團隊培育8個扇貝新品種的包振民信心十足。

“應國家需要”,是中國海洋大學在創校之初就明確的辦學宗旨,而今薪火相傳,在新徵程上展現新擔當。

2018年,黨中央決定支持海南全島建設自由貿易試驗區,中國海洋大學三亞海洋研究院應運而生,圍繞“深海”和“熱帶”兩大主題深耕南海之濱;2023年底,中國海洋大學深圳研究院成立,積極服務粵港澳大灣區、深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和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設。

近年來,中國海洋大學還與來自5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300餘個合作伙伴,共建全球海洋科教合作協同創新平臺與網絡,助力國家對外開放,服務“一帶一路”建設和海洋命運共同體建設。

既服務國家戰略,又爲區域經濟發展提供支撐。不久前,中國海洋大學聯合國內多家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共同創立山東現代海洋高等教育共同體,發佈《中國海洋大學服務山東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2024—2028年)》。同時,中國海洋大學和當地攜手共建青島海洋生物醫藥研究院、青島藍色種業研究院等新型研發機構,爲青島打造現代海洋經濟發展高地提供支撐。

櫛風沐雨,風華正茂。“學校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爲根本任務,把服務國家作爲最高追求,把全面深化改革作爲強大動力,努力開創特色顯著的世界一流大學建設新局面,奮力書寫好‘強國建設,海大有爲’的嶄新篇章。”田輝表示。

《人民日報》(2024年10月25日 1、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