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留學,明天流淚

今天,學姐在某乎上看到一篇帖子,標題是這樣的《今天留學,明天流淚》。

好傢伙,一看到這個標題我差點化身“祖安人”,又是一篇講留學不值得以及留學生心酸史的文章。文章裡羅列了一些男默女淚的各國留學生故事,把留學圈內外的梗都玩了個遍,又順帶着嘲諷了一波留學生。

文章乍一看有點意思,但仔細一看就覺得經不起推敲。用文章裡面的幾個“真人小故事”舉舉例子。

例如:HR對海歸的態度、國內羣衆對英澳日韓留學生的態度、海歸對回國工作的態度……

01

這個故事是玩的“留學生不受HR待見”的梗。可是仔細看Eric讀的是人類學專業,秋招卻申請的是國內互聯網大廠的崗位。

其實Eric本身就是跨專業找工作,被拒絕競爭力激烈的大廠刷掉也是很正常的。但是HR還能通過他30W播放量的B站視頻錄取他,那說明HR看到了它的閃光點啊!哥們你的疑問放錯地方了啊!

02

這個故事是玩“澳洲大學很水,很容易申請”的梗,Debby和她阿姨真的該多看看各種資料和網站,澳洲的正規大學可不是這麼容易的。很久以前,學姐就爲澳洲正名過:誰說澳新留學水?我第一個不答應

請問Debby是隨便做個飛機就拿到了悉尼大學的Offer嗎?是沒有上交成績單,沒有提交雅思成績,沒有寫過cover letter嗎?也許你的榮譽學位也是隨便讀讀就拿到的吧!

不可否認,全世界包括國內都會存在一些野雞學校,只要交錢都能讀。那你弟弟要是想去讀那些學校,那何時何地坐飛機都可以!

03

這個故事是玩的“留學生是個在國外沒法手機支付”的自嘲梗,但是請問Sonic是有幾年都沒有回國了嗎?而且英國雖然沒有遍地普及手機支付,但是Apple Pay總用過吧!

而且連華威經濟系畢業的連電子支付都適應不了,還想“馳騁於投行之間,縱情於諮詢公司之上”嗎?要知道這兩個行業可是瞬息萬變的啊!

04

看到這個,我真的ballball了,都快2021年了,什麼時候能不帶有色眼鏡去看待日韓留學生?難道我一個日語專業的,非要去申請英美澳加?難道選擇去韓國留學,就是你們口中的“家裡錢不夠又渴望飛上出國的枝頭變鳳凰”?

說到底,我申請哪個國家,和你有什麼關係?更何況我申請日韓留學,只是覺得別的地方不適合我,並不是代表“我不如你”。

再說最後幹嘛要嘲笑一下在線教育的英語老師呢?其存在也是順應互聯網的大潮,而且據說工資很豐厚,不失爲一種好出路啊!這裡也許是想點一下 “海歸找不着工作只能教英語”的梗吧!

05

一個故事裡塞了三個段子,“哥大碩士水”、“不知道什麼叫分校”、“國內頂尖高中自豪”,看來是有備而來。

實際上,哥大碩士沒那麼水,也不會有知道北京四中厲害的HR不懂什麼是美國大學分校(更何況是密歇根安娜堡),“高中自豪”更是校友用來自嗨居多,“北京四中”有時也會替換成“人大附中”,這些都留學圈多少年的老梗了。

06

Come on, nobody does that.

還有其他的一些段子,比如“日韓留學生沒人在乎”、“澳洲大學有手就能上”、“南加大畢業的富二代慘遭非議”、“英國海歸驕傲宣稱自己做了四年代購”,由於配方過於經典,就不一一贅述了。

07

在所有這些小故事裡,最讓我費解的還是這個:一股奇怪的酸味兒已經快溢出屏幕了。

這個故事的雞賊之處就在於,無論你是“Susan”還是“Susan的同事們”都可以去代入它——如果你是Susan,你會爲自己的留學背景只換來比同事高2000塊的底薪而感到不值;如果你是Susan的同事,你會覺得Susan不就比我一個月多掙2000麼,但她留學花了200萬,得花幾十年才能掙回來呢,哈哈哈。

但是你仔細想想,留學剛回國,進了頭部新媒體公司,因爲業務能力強所以底薪比同事高一些,這有什麼問題嗎?難道公司應該不認能力只認學歷,因爲海歸大學學費貴,所以工資開三倍?

我不知道是什麼樣的價值觀可以去創造或者共鳴這樣的故事。這種“回報論”在十幾年前的自費留學生身上就誕生了,猶記得七大姑八大姨一天到晚嚷嚷“某某家的孩子花幾百萬留學回來拿幾千塊錢工資,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回本”。

很顯然,十幾年過去了,中式教育裡,仍然深藏着功利的、反智的基因。就像舊文裡說的,我們只尊重知識換來的東西,而不是尊重知識本身。

當然,你或許會說,現實就是這樣的,我留學花的錢,就是很長時間都掙不回來,我的國外文憑,的確沒給我帶來多少工資。

對此,我不會和你大談博雅教育、全人教育,我只會用同樣通俗的方式說:誰也沒說過留學就一定等於發財啊,如果你出國是爲了掙大錢,結果現在沒掙着,那你應該反思一下是不是自己的姿勢不對,點背也不能怨社會啊。

相反的,我們能聽到的常常是他們的吐槽,是過得不好的辛酸史。我們聽到的是“傻b HR”的傳說,是“野雞大學”的段子,是“哥大水”、“英國碩士水”、“澳洲是人就能去”的鄙視鏈,所有這些負面的故事和偏見,被我們吸收的一乾二淨。

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以至於偏見最後都成了段子。

久而久之,我們選擇性地忽略了那些自立自強的、生活幸福的、人生因爲留學更加精彩的留學生和海歸。

我們誤以爲“留學生實慘”、“海歸流淚”纔是這個時代裡,這個龐大人羣的整體羣像。一有人鄙視留學生,我們就流淚;一有人看不起海歸,我們就嘆氣。

有時候不光嘆氣還要生氣,“什麼破公司?居然不認識Umich?!”

所以,“今天留學,明天流淚”傳遞了一個錯誤的信號,那就是在它的潛臺詞裡,今天留學,明天怎麼能流淚呢,it's not supposed to be happening。

可生活不是這樣,誰也沒有預知未來的能力。千萬不要把留學和人生旅途的順利掛上鉤,然後在不順利時爲留學後悔流淚。

如果我們因爲反面事例認同“留學不值得”,那麼這個邏輯幾乎可以套用到任何事情上。

既然留學不值得,那麼985值得嗎?211值得嗎?專科值得嗎?既然教英語不值得,那麼開餐館值得嗎?當公務員值得嗎?炒股值得嗎?

我相信上述的每一件事情,都有無數的例子來告訴你他們不值得,甚至最後乾脆可以總結成網絡流行語——“人間不值得”。

沒什麼人能做到一勞永逸,沒什麼行業能做到躺着數錢,在這個卷得厲害的社會裡,大家都在經歷着考驗,所有人都有理由流淚:

今天985,明天996,流淚;

今天送外賣,明天闖紅燈,流淚;

今天救病人,明天被醫鬧,流淚...

太陽照常升起,這個世界上還是充滿着早起的打工人、飛奔的外賣員、忙碌的醫生,在無數的不值得背後,仍然存在着無數的值得。

歸根結底,留學生和海歸需要做的和任何人一樣,那就是認清現實、做好自己、過好每一天,不要爲幻想出來的東西沾沾自喜,也不必爲莫須有的東西而流淚。出來混,該幹嘛幹嘛就行。

就像學姐,在海歸故事大雜燴的最後,也不忘加上一句“記得素質三連”。你看,我曾經跨過山和大海,也穿過人山人海,但最後,人都要恰飯的嘛,恰飯不丟人。

所以不管是在網上還是現實生活裡,遇到被嘲諷也好,被曲解、被帶節奏也罷,聽到二舅媽告訴你“留學不值得”也好,看到公衆號告訴你“今天留學,明天流淚”也罷,二句恆言記心頭:

一曰,關你屁事;

二曰,關我屁事。

今天留學,明天該幹嘛幹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