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高考報名人數同比增51萬 教育部:織細織密高科技作弊防護網
本報記者 孟慶偉 北京報道
6月7日開始,全國將進入“高考時間”。2024年全國有1342萬名考生報名,創歷史新高,比去年增加51萬人。《中國經營報》記者梳理,這是2018年以來全國高考報名人數連續第7年保持增長。
高考是莘莘學子人生中的一次大考,但在考生積極備戰的同時,一些不法分子卻受經濟利益驅使散佈涉考虛假信息、販賣製造焦慮,令人防不勝防。不僅如此,一些不法分子還實施詐騙、誘導考生考試作弊,嚴重擾亂考試招生秩序。
教育部近日發佈高考預警信息,公佈了組織高考作弊、替考、違規攜帶手機、“花錢保送”、高考志願被篡改、“佔坑帖”6個典型涉考案例,希望考生不要因“踩坑”而抱憾終生。教育部還表示,高考錄取過程中,不存在所謂的“內部招生”“花錢保送”,考生及家長要高度警惕此類“花錢能買大學名額”“特殊渠道錄取”等爲幌子的行騙。
值得關注的是,今年教育部明確提出,積極推進高考考場實時智能巡查和保密室實時智能巡檢,進一步織細織密高科技作弊防護網。
推進考場實時智能巡查
記者注意到,爲嚴厲打擊考試舞弊,進一步保障高考的公正公平,今年教育部和多部門強化了高科技作弊防護力度。
教育部表示,其與公安部、工信部等多部門聯手,不斷提升人防技防能力,加大人員入場檢測力度;加強標準化考點建設,實現智能安檢門全配備、考點考場無線電信號有效屏蔽。
目前多地均表示,將在高考期間,由工信部門協調電信、移動、聯通三大運營商,對考點周邊基站信號進行降頻處理,由無線電管理部門負責對考點周邊電磁環境進行巡迴監測,以提高高科技作弊技術防範能力。而採用的技防設施,包括智能安檢門、身份驗證儀、5G手機屏蔽儀和金屬探測儀等。
值得關注的是,相比2023年,今年教育部明確提出,要積極推進高考考場實時智能巡查和保密室實時智能巡檢,進一步織細織密高科技作弊防護網。
在建立健全制度規範方面,今年教育部也有新提法,即修訂完善《考務工作規定》,嚴格規範操作規程,加強對命題、試卷印刷、保管、運送、考試實施、評卷等各環節全流程監管。這也是對考試管理制度的一次重要更新。
教育部會同國家教育統一考試工作部際聯席會議成員單位,還將繼續開展“2024高考護航行動”,指導各地集中開展清理涉考虛假公衆賬號、點亮涉考官方機構網絡標識等多個專項行動,積極營造良好涉考網絡環境。
而在考後的志願填報環節,教育部還要求要積極開發完善志願填報信息服務平臺(App),打破信息和數據壁壘。此外,各地還要充分發揮高考“新聞發言人”制度,積極運用電視、官網、官微、直播、短視頻等形式,及時主動、準確有序做好信息發佈、政策解讀和溫馨提示等服務工作。
組織作弊將獲刑
近年來,雖然各地公安機關會同教育部門,對各類涉考違法犯罪活動持續保持高壓嚴打態勢,但仍有人“鋌而走險”。
2023年高考前夕,有不法分子通過QQ羣渠道向考生承諾將在高考考試期間向考生傳遞答案,考生只需將電子設備帶入並將題目傳回即可。經教育部及公安部等相關部門聯合快速偵辦,成功在考前打掉相關犯罪團伙。
記者瞭解到,高考、研究生考試等是國家法律規定的國家考試。在這些考試中,組織考試作弊、出售或提供試題、答案等都是違法行爲。
我國《刑法》第二百八十四條規定,在法律規定的國家考試中,組織作弊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或者單處罰金;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爲他人實施前款犯罪提供作弊器材或者其他幫助的,依照前款的規定處罰。爲實施考試作弊行爲,向他人非法出售或者提供第一款規定的考試的試題、答案的,依照第一款的規定處罰。
此外,替考行爲也將獲刑。2020年,某省普通高校招生美術與設計學專業統考中,兩名“助考”中介人員找了一名大學生,爲一名考生進行替考,被警方抓獲。兩名組織考試作弊者分別被判處有期徒刑3年8個月和3年2個月;替考大學生犯代替考試罪被判處拘役5個月,緩刑1年。“李鬼”終難變“李逵”。
依據《刑法》規定,代替他人或者讓他人代替自己參加法律規定的國家考試的,處拘役或者管制,並處或者單處罰金。
近年來,一些新技術手段逐步被用於國家教育考試管理,嚴防攜帶“裝備”入場這樣的考試舞弊行爲。
2022年高考後,一則新聞曾備受關注。高考期間,一考生避開入場安檢,違規攜帶手機進入考場,開考後拍攝試卷發至QQ羣尋求解答未果,並被公安機關第一時間依法查獲。依據相關規定,違規考生被嚴肅處理。
《國家教育考試違規處理辦法》明確規定,攜帶具有發送或者接收信息功能的設備的,應當認定爲考試作弊,其所報名參加考試的各階段、各科成績無效。《教育法》也明確規定,考生在國家教育考試中攜帶或者使用考試作弊器材、資料,情節嚴重的,由教育行政部門責令停止參加相關國家教育考試一年以上三年以下;構成違反治安管理行爲的,由公安機關依法給予治安管理處罰;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按照教育部的部署,高考考試期間,所有考生均在標準化考場、全程視頻監控下參加考試;考試結束後,考場視頻錄像也會進行集中回放審看。
警惕“花錢能買大學名額”陷阱
十年寒窗苦讀,每一位考生都想考入心儀的學校。而正是這“求學心切”的心理,讓很多不法分子鑽了空子。
近期,杭州一家長收到住校的“女兒”信息稱,想報名參加某知名大學開設的培訓班。家長愛女心切,在與一位負責培訓事宜的“張老師”建立了聯繫後,“張老師”稱交足30萬元能“保送”至該名校。之後“女兒”和“張老師”兩面夾擊,以各種理由催促交錢,共騙取18萬元。
對此類騙局,教育部表示,高校招生錄取有嚴格的工作流程,高考錄取過程中不存在所謂的“內部招生”“花錢保送”。考生及家長要高度警惕此類“花錢能買大學名額”“特殊渠道錄取”等爲幌子的行騙。家長和考生要從正規渠道瞭解、確認考試招生政策和信息,對於某些不良培訓機構與不法分子的虛假宣傳,切勿輕信蠱惑,以致上當受騙,造成財產損失,貽誤寶貴的複習時間。
高考是考生人生中重要的一次考試,考生還需警惕信息泄露,尤其應謹慎保管個人准考證號、登錄密碼等重要信息,以防相關信息被篡改。
教育部公佈的案例顯示,某省一考生因與同學關係不好,利用同學的准考證號非法篡改高考志願,導致同學受到影響。公安機關對該考生做出行政拘留5日的處罰,省招辦決定讓受害人重新填報志願,以維護高考的公平公正。
近年來,隨着網絡平臺的快速普及,一些人追捧流量至上,涉考惡作劇出現了一些新的形式,“佔坑帖”當噱頭博眼球就是其中一種。
2023年高考數學科目考試結束後,有輔導機構及部分網民發佈部分試卷圖片,自稱“考前押中試題”,被疑泄露試題。經公安機關偵查,查明系惡意編輯“佔坑帖”。其考前在有關平臺發佈無關帖子佔位,考後再用試卷內容替換原有內容,帖子時間仍顯示爲開考前,造成疑似考前泄題的假象。
律師和專家提醒,如果考生惡意發佈此類信息,除違反了考試紀律之外,還涉嫌違法,情節嚴重的還會構成犯罪。如果培訓機構或其他人員以非法佔有爲目的,通過發佈“佔坑帖”的方式,虛構考前能獲得試題或者“押中真題”的信息,騙取數額較大的公私財物,則涉嫌構成詐騙罪。
(編輯:郝成 審覈:吳可仲 校對:翟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