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北京改造提升20處綠隔公園

本報訊(記者王斌)北京青年報記者從市園林綠化局獲悉,今年本市將對20處綠隔公園實施功能提升,包括昌平區東小口森林公園、朝陽區常營公園、石景山區老山城市休閒公園等。打造各具特色的愛國主義教育、森林體驗、森林康養、自然教育基地,建設森林會客廳,激發公園活力和影響力。

昨日,北青報記者來到東五環附近的京城森林公園。小路在林間蜿蜒,身邊是盛開的萱草、月季,走到盡頭,豁然出現一片水綠交融的溼地。據朝陽區園林綠化局副局長李大鵬介紹,這座公園建成於2012年。“當年這裡是城鄉結合部,公園主打的是野趣,林子裡修條路,再安上路燈、長椅,就齊活兒了,很多‘一綠’公園都是按類似標準建設的。”按照本市規劃,四、五環路附近屬於第一道綠化隔離地區,爲了讓市民不出城就能享受森林之美,自2007年起,“一綠”地區建設了不少公園。

如今,全市的“一綠”公園已超過100個,宛如一條環繞中心城區的翡翠項鍊。可日子長了,很多公園的設施變得有些老舊,功能上也不能滿足市民多樣的需求了。2023年,本市啓動了綠隔地區公園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計劃,利用3到5年時間對其加以改造,讓公園更好看、更好逛。

首批啓動改造的公園分佈在朝陽、海淀、豐臺三區,京城森林公園就是其中之一。公園被黃杉木店路一分爲二,東園名爲“溼地之眼”,荒蕪的低窪地被改造成了綠意盎然的溼地,引入清澈的再生水後栽下蘆葦、菖蒲等好幾種水生植物,魚和鳥都不請自來。西園名爲“森林之心”,對過密的林地進行疏伐,密匝匝的林子能夠透透氣,從此清風可以魚貫而入,花灌木也有地方落地生根。

改造後的京城森林公園很受居民喜歡。北青報記者瞭解到,公園主打“自然教育”,步道兩側設置了不少中英雙語的標識牌和互動裝置,很適合帶着孩子去逛逛。這些自然教育標識牌十分別致,有的能翻頁,有的還有轉盤、能拓印。用手機掃一掃二維碼,可以瞭解園中的動植物,還能聆聽各種鳥鳴。豐富的生態體驗,讓這個不大的公園變得很好逛、很有趣。

據市園林綠化局生態保護修復處處長曾小莉介紹,去年全市已完成20處綠隔地區公園的功能改造提升工程,各公園因地制宜劃分健身、親子、野餐、帳篷等不同功能區,如京城森林公園主打自然教育型公園,八家郊野公園、朝來森林公園升級森林運動型公園,鴻博公園、綠堤公園建設觀鳥科普區等,實現了公園服務功能與體驗品質雙提升,市民滿意率和綠色獲得感雙提升。

今年,市園林綠化局將依託“百園百師”風景園林師團隊,在東壩公園、綠堤公園、管莊公園、八家郊野公園、南苑森林溼地公園、奧北森林公園等重點綠隔地區公園中以科普講解、互動體驗、研學教育等多元化方式,面向大衆開展多場自然教育系列活動,開闢綠隔地區公園新場景,激發公園活力,使生態環境從“好看”轉向“好用”,將綠隔地區公園打造成爲市民家門口的自然課堂,助力花園城市建設。攝影/何建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