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維護紅樹林 浯江溪口插苗

金門林務所與屏科大合作,蒐集本地水筆仔胎生苗。(金門林務所提供)

水筆仔幼苗栽植於浯江溪外側泥灘地。(金門林務所提供)

水筆仔幼苗栽植於浯江溪互花米草清除地。(金門林務所提供)

浯江溪口設置的胎生苗臨時苗圃。(金門林務所提供)

金門縣府開闢水頭港北側聯外道路,因「路過」浯江溪口紅樹林區,遭環保團體質疑帶來生態浩劫。縣林務所與屏科大合作蒐集本地水筆仔胎生苗,已在浯江溪潮間帶插植1500株,以實際行動展現維護生態的決心。

縣林務所指出,根據民國97年的調查,紅樹林在金門的分佈區域以浯江溪口、田埔浦邊,以及烈嶼後頭上林沿海及清遠湖等地爲主,但受限於環境因素,僅浯江溪口、埔邊有較大面積的分佈。

該所爲了解近年紅樹林在金門的分佈、消長情況,以及比較潮間帶直插造林與軟盆苗栽植的差異性,特與國立屏東科技大學合作進行學術研究

年度重點計劃包括:建置金門紅樹林族羣相關基礎資料、進行水筆仔及海茄苳栽植試驗、建立潮間帶軟盆培育苗圃區與蒐集金門紅樹林種苗

該所表示,至6月爲止已直插水筆仔胎生苗1500株於浯江溪潮間帶,另有1200株在植物園溫室進行培育。同時,去年培育已開葉、長根的胎生苗2975株中,也有1015株分別於浯江溪的互花米草清除地、外側泥灘地沙灘地及石礫灘地進行栽植試驗,剩餘1960株設置5處臨時苗圃進行觀察,將視生長情況出栽種植。

所長楊慧明表示,紅樹林的國際認同價值在於生態功能環境保護、學術教育經濟層面,希望藉由本次研究計劃,瞭解金門紅樹林近年來遭遇問題,並探討棲地適生及逆境因子,建立人工栽植的標準作業程序,以保存金門紅樹林種源庫資料,永續維護珍貴的海中森林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