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何厝走過600年 故事牆成打卡新景點

金門何厝的故事牆洋溢人文內涵,成爲遊客打卡新景點。左爲作者金門縣首屆藝術家鄒佳哲。(李金生攝)

金門何厝曾有金門東半島第一街,故事牆洋溢人文內涵,成爲遊客打卡新景點。(李金生攝)

坐落於金門東半島的何厝,曾是明、清時期古官路與古渡口的水陸要衝,後來因爲積沙淤塞商業式微,而在太武山腳下沈寂下來。金門首屆駐縣藝術家鄒佳哲博士用2座故事牆,將昔日「何厝街」的璀璨風華在五顏六色中舖展開來,成爲吸引遊客走進600多年老聚落的6星級打卡新景點。

根據耆老口述和和地方文史專家楊天厚的調查,「何厝街」曾是金門地區東半島開發最早的街市,全盛時期曾有過「七宮(寺廟)八宗祠(家廟)」,後來因爲渡口淤塞,商業交易逐漸沒落,如今殘存老街道建築述說着那曾經屬於它的塵封往事。

何厝村走過600多年,故事館揭牌儀式也很傳統。(李金生攝)

2018年在何厝社區發展協會的主動提案下,縣文化局啓動社區營造規畫,邀請首屆駐縣藝術家鄒佳哲以當地主要的農作番薯及石輪坊,展開打造老聚落新生命的社區復興運動。

石輪低沈的滾動聲在何厝再響來,提供遊客走入傳統聚落的新體驗。(李金生攝)

何厝的人文底蘊豐厚多樣,番薯故事館今天在鄉親見證下揭幕。(李金生攝)

在鄒佳哲夜以繼日的蒐集、整理聚落元素下,用1座番薯故事館、7座水池和原生水獺、50餘口水井,以及曾經滾動作響的番薯石輪、加落(轆轤)和歌仔戲班、大水甕、地瓜酒,在何厝老街口的2座故事牆完整串連起來。

何厝老街的店舖述說着那曾經屬於它的塵封往事。(李金生攝)

何厝村有七座水池,七星潭說法相沿數百年之久。(李金生攝)

這些屬於老聚落的古往今來,也是村民的共同記憶,在鄒佳哲從溽暑盛夏走到東北季風凜冽的寒冬,一筆一畫絲毫不苟的舖陳下,呈現讓人看到傳統聚落精彩的生活美學和豐富多樣的人文底蘊。

在金沙鎮長吳有家和何厝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王文思,以及帶着辦喜事的心情蜂擁來到的地方父老見證下,這座洋溢人文故事與內涵的故事牆在今天熱鬧揭幕。

古樸、幽靜是走過繁華的老聚落一直的模樣,即使市井塵囂不再,依然在全島第一高峰太山下,散發一種尊榮、大器的氣質。到金門尋訪傳統聚落,一定要去這座村落走一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