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後房價究竟還會漲嗎?這篇文章說透了!

房價究竟還會漲嗎?

首先這裡必須要做一個劃分,因爲房子也在分化,房子將分化成三種:

A類房子:一線城市核心區的房子,這裡的房子屬於金融資產;

B類房子:一線城市發展區和強二線城市核心區的房子,這裡的房子屬於資產;

C類房子:二線城市郊區和三四五線城市(縣城)的房子,這裡的房子屬於商品;

本文所指的房子是A類和B房子。

這兩種房子未來還是升值嗎?

其實只要思考清楚一個問題就行了:

房子的泡沫,和貨幣的泡沫哪個更大?

房價有泡沫毋庸置疑,但是決定房價能否上漲的根本因素是:它的泡沫膨脹速度能否超過貨幣的泡沫膨脹速度。

房子提供的是空間價值,供人居住,並且跟讀書教育、戶口社保掛鉤;貨幣,是一張紙上面印的一個數字,大家覺得這兩者誰的泡沫更大?

在當今世界經濟形勢下,貨幣是必須不斷地發行,而且必須超發,這是全球化的特徵,不是某一個國家能決定的。

貨幣最開始的功能是中間等價物,但是現在已經成了衡量物品價值的符號或單位

舉個例子:例如兩個物品A與B,A標價2元,B標價1元,我們知道A的價值是B的兩倍,也就是說真正衡量一個物品價值的,是市場裡面不同物品相互參照形成的體系,而貨幣只是通過一個量化單位使其更好的體現罷了。

想想看,如果50年後,某樣東西標註的價值是1000萬美元,只憑這句話我們根本無法衡量這樣東西的實際價值,除非有了一個參照物:一斤大米賣500萬美元,我們才能知道這樣東西值兩斤大米。

因此,貨幣已經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財富了,貨幣只是社會統一衡量和結算的一個標準而已,是調節和分配社會財富的一個手段和工具,裡面有太多人爲的因素,甚至成爲剝削的工具。

國際上的經濟戰,說白了就是每個國家都在琢磨着如何用自己印出來的貨幣,去購買別國的資產(包括優質公司的股權,稀有資源、土地,礦產,房地產等一切穩定又稀缺的生產資料),俗稱“合法的侵略”。

因此請記住一條:貨幣只是工具,不是目的。

那麼,未來什麼纔是財富呢?

答案是:資產!(即:一切稀缺的生產資料)。而對普通人來說,是不可能佔有像礦產、石油、土地等稀缺生產資料的,唯有“房子”。

所謂財富,就是你佔有了稀缺的生產資料,並以此爲籌碼與社會做交易,從而獲得穩定的收入。例如你持有了幾套房子,穩定收取房租、或是持有了厲害公司的股權,每年收分紅。

把這個邏輯想通了,你還會想着把資產變成貨幣嗎?

房子的價值究竟有多大?

我之前就曾提到,商品有三個維度

第一個維度是產品,提供的是物質價值,比如蘋果手機、各種創新物品等等,但是這種很容易被迭代,只要科技在發展,產品就一定會推陳出新,如今科技水平發展那麼快,無論多麼新鮮的東西,總是輕而易舉的被迭代,所以產品是最容易貶值的,比如手機、汽車等等,購買後就開始貶值了。

第二個維度是房子,提供的是空間價值。切記:空間是不受時間影響的。因爲因爲城市不會轉移,最多是市中心在改變,而且空間不受科技水平的影響,比如房子再怎麼創新都是外觀和建造技術的創新,而衡量房子價值的永遠都是地段和大小,跟建築材料和建造方法幾乎沒太大關係。

第三個維度是金融,提供的是時間價值。爲什麼金融提供的是時間價值呢?因爲金融可以通空間換時間啊。比如一家公司如果你按照正常速度去經營,需要十年纔可以上市,但是如果融資去做(稀釋自己50%的股份),可能五年就上市了,這就是用一半的利潤空間去交換5年的時間,這就是在購買時間啊。

弄清了這個邏輯,我們就會明白爲什麼房子成了財富的載體了。因爲房子不是一半的商品,而是可以跟科技水平對衝的商品,可以跟貨幣超發互相制衡的商品,屬於價值載體,即:投資品。

而很多人都把房產看成了普通商品,按着商品的思路去預判,總是從供求關係上去看房價趨勢,肯定會有失偏頗。

C類房子確實是商品,因爲沒有流通性,只有居住屬性。但是A、B兩類房子是投資品,是資產,除了居住功能之外,還有投資的屬性。

房價之所以在漲,並不是只是因爲買的人多,更重要的還是因爲佔有資產的人不肯輕易脫手,只要一個人不是非常缺錢,一般都不會賣掉自己的房子。

有人會反問:一線城市房價那麼高,爲什麼大家不能選擇租房呢?而是一定要求買房嗎?

根據經濟規律,如果未來的年輕人都選擇租房,那麼租金必然上漲,當租金上漲到一定程度,如果房價不漲,人們會發現每月的還貸金額跟租金差不多了,倒不如直接買房,這樣還能有屬於自己的資產。

另一方面,房產的持有者發現每月租金收入如此的高,就更加不願賣房了,而把房產緊緊拽在手裡,於是還會加劇房價的上漲。

因此,租金與房價其實存在着微妙的動態平衡。但無論如何,最吃虧的都是無房的人。

無房的人總是在以各種方式去養活這些有房的人。這可是自古以來恆定不變的規律:在古代,很多人做生意賺錢之後就去購買土地,然後租給窮人去耕種,自己成爲地主,等收了租再去買更多的土地,租給更多的人去耕種,可以世世代代享受下去……

仔細想一想,現在一線城市工作的廣大工薪階層,跟古代要去租田地去耕種的農民有什麼區別?其實本質都是一樣的,誰佔有了生產資料,誰就可以坐享其成,而沒有生產資料的人,負責含辛茹苦的養活他們。

當然這裡也有區別:古代最重要的生產資料是“土地”,但現在最重要的生產資料是“科技”。現在最牛的不是佔有土地的人,而是擁有核心科技的人,比如芯片、系統等等。

美國人玩的就是這一套,美國對知識產品的保護做的相當到位,而且創新環境很好,科技是可以致富的,你只要有了創新或者專利很快就能做一家公司,獲取相當客觀的財富。

但是對中國的百姓來說,由於各種複雜的原因,房子纔是每個普通人可以去企及的資產。

從國家層面來說,最理想的情況是維持現有的房價,然後儘可能的讓大家把精力和資源都投入到科技研發中,從而在國際競爭中具有發言權。

然而現實是,當我們把人才繼續吸引到一線城市的時候,住房需求必然會增加,於是房價很難不漲。

歸根結底,中國的城市化還沒有結束,我經常說任何一個國家的發展都需要經歷兩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硬件的建設,包括住房、鐵路、公共設施的搭建,先把框架搭建起來。第二個階段是軟件的建設,包括科技水平、內容生產、文化建設等等,用這些去填充搭建好的框架。這是一個先硬後軟的過程。

這就好比建設一棟大樓,先需要鋼筋混泥土修築好框架,再用各種軟裝和設計去裝修。

縱觀中國的發展過程,我們纔剛剛接近完成第一個階段,也就是造好了大量的基建,只有造好的大量的房子,讓大家都能有穩定的居所,才能把精力都投入到科研和文化建設上。

最後做一個總結:在商品房沒有誕生之前,我們的信仰的是“人民幣”,但是後來我們發現人民幣也不足以信賴,因爲它是可以被不斷印刷出來的,而在商品房誕生之後,我們終於找到了一種比人民幣更靠譜的東西,於是對它頂禮膜拜。

房子,成了我們的信仰。

水往低處流,錢往高出走。信用度越高的地方越聚財。高房價的本質,無法是儲存了社會的大量信用。

房子就是中國財富的蓄水池。它變相的把我們創造的財富(信用)都積累了起來,也因此房價是中國經濟的晴雨表。

人生最難得的是“人間清醒”。高手深刻又輕鬆,庸人膚淺又痛苦!

更多內容請關注水木然新書《人間清醒》,或者報名參加認知學堂線下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