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1.5!發達國家平均生育率創歷史新低

近日發佈的一項針對經合組織 (OECD,由主要發達國家組成) 成員國的研究顯示,發達經濟體的生育率自1960年以來已下降一半以上,創歷史新低。這一趨勢正在重塑社會結構,並可能對經濟增長模式產生深遠影響。

數據顯示,OECD 38個成員國的平均生育率從1960年的每位女性生育3.3個孩子下降到2022年的1.5個。除以色列外,所有成員國的生育率均低於2.1的人口替代水平。這意味着若無移民流入,這些國家的人口將呈現負增長。

生育率下降對經濟發展的影響不容忽視。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IMF) 和歐盟委員會2024年老齡化報告,勞動力參與率的提高將很快無法彌補工作年齡人口的下降,加劇勞動力短缺。同時,低生育率與預期壽命延長相結合,也給公共財政帶來壓力,因爲更少的人口要被迫支撐日益增長的養老需求。

OECD社會政策部高級經濟學家Willem Adema指出,各國可以通過實施促進性別平等和更公平分擔工作與育兒活動的政策來支持生育率。研究發現,女性就業率與較高的生育率之間存在正相關關係,但住房成本正成爲生育的一個日益增長的障礙。

然而,即使是家庭友好型政策也不太可能將生育率提高到替代水平。Adema強調,面對“低生育率未來”,各國需要關注移民政策,同時採取措施幫助人們保持健康並延長工作時間,以及提高生產力。

OECD國家中,韓國和日本名列生育率最低的前兩位。平均每位韓國女性僅生育0.7個孩子,也是世界上生育率最低的國家,日本則爲1.2個。

值得注意的是,即使是實施了廣泛家庭支持政策的國家,如芬蘭、法國和挪威,也依然無法阻止生育率的下滑。

OECD指出,生育率的結構性下滑,標誌着人們對更大個人自由和替代生活目標的態度轉變。在奧地利、德國、意大利和西班牙,1975年出生的女性中有20-24%無子女,日本更是高達28%。在意大利、西班牙和日本,1975年出生的女性中無子女的比例比1955年高出一倍多。

在OECD國家中,2020年女性首次生育的平均年齡接近30歲,較2000年的26.5歲明顯推遲。在意大利、西班牙和韓國,這一數字甚至超過30歲。Adema指出,推遲生育的結果很可能就是最終不生育,現代人的人生目標,很大程度上不再和家庭、孩子綁定。

面對這一全球趨勢,各國政府需要審慎考慮人口政策,在鼓勵生育與適應低生育率社會之間尋找平衡。同時,如何在人口結構變化的背景下維持經濟增長和社會福利,將成爲未來幾十年全球決策者面臨的重大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