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新還舊求自保 中國地方債今年高上加高逾9兆人民幣

借新還舊以求自保,中國地方債今年高上加高逾9兆人民幣。(圖:Shutterstock)

據美國之音6日報導,中國地方政府的債務並沒有因爲經濟低迷而下降,反而還在大幅度增加。到目前爲止,地方政府發債總額突破了9兆元(人民幣,下同)。大陸財政部有關負責人5日在官網發佈消息稱,近年來,通過相關部門和地方政府持續努力,中國防範化解地方政府債務風險的制度體系已經建立,地方政府違法違規無序舉債的蔓延擴張態勢得到初步遏制。

今年前11個月,中國發行的地方政府債券總計約9.14兆元,地方政府發債首次突破9兆元,遠遠超過2022年全年發債規模7.4兆元。這9.14兆元中新增債券4.55兆元,佔比同比下降約4%,而再融資債券爲4.59億元,同比增幅82%。

報導稱,所謂新增債券主要是借錢投資於在建的重大公益性項目。而再融資債券則是常說的「借新還舊」,將所籌資金用來償還到期政府債券的本金或存量政府債務。很明顯,地方政府今年發行的債券主要是爲了避免債務違約。

《第一財經》報導稱,今年地方政府到期債券本金預計達到3.6兆元左右,這給資金緊張的地方政府帶來很大的壓力,因此需要擴大再融資債券的發行規模,以緩解償債壓力。

報導稱,今年10月以來,貴州、天津、雲南、湖南、內蒙、遼寧、吉林、重慶、廣西、安徽等20多個省市,累計發行特殊再融資債券逾1.3兆元,用於償還政府存量債務。而去年發行的這類債務只有2000億元。

今年早些時候,北京當局爲了遏止地方過度發行債券而採取措施,決定對12個債務風險最高的省區準備上馬的新項目進行審查和控制。相關文件規定,地方融資平臺的債務增長幅度不能超過該省的企業貸款平均增速。

但是,後來,在經濟惡化的巨大壓力下,中央政府也不得不同意增發一兆元人民幣的國債,幫助地方政府減緩債務壓力。

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數據,中國2022年,地方債務達到92兆元人民幣,佔GDP的76%,而2019年這個比例爲62.2%。

大陸地方債務問題一直受國際評級公司高度關注,國際評級公司穆迪近日特別提出這方面的擔憂。對此,大陸財政部有關負責人5日在官網發佈消息稱,近年來,通過相關部門和地方政府持續努力,中國防範化解地方政府債務風險的制度體系已經建立,地方政府違法違規無序舉債的蔓延擴張態勢得到初步遏制,地方政府債務處置工作取得積極成效。

截至2022年末,大陸全國地方政府法定債務餘額35.1兆元,加上納入預算管理的中央政府債務餘額25.9兆元,全國政府債務餘額61兆元。按照大陸國家統計局公佈的2022年GDP初步覈算數121.02兆元計算,全國政府法定負債率(政府債務餘額與GDP之比)爲50.4%。低於國際通行的60%警戒線,也低於主要市場經濟國家和新興市場國家。

大陸財政部有關負責人表示,對於地方政府隱性債務。按照中共黨中央、大陸國務院決策部署,財政部會同有關部門研究提出一攬子政策措施,着力防範化解地方政府隱性債務風險。

一是完善常態化監測機制。加強部門間信息共享和協同監管,統一認識、統一口徑、統一監管,加強數據比對校驗,努力實現全覆蓋。

二是堅決遏制隱性債務增量。嚴堵違法違規舉債融資的「後門」,着力加強風險源頭管控,硬化預算約束,要求嚴格地方建設項目審覈,管控新增項目融資的金融「閘門」,強化地方國有企事業單位債務融資管控,嚴禁違規爲地方政府變相舉債,決不允許新增隱性債務上新項目、鋪新攤子。

三是穩妥化解隱性債務存量。建立市場化、法治化的債務違約處置機制,穩妥化解隱性債務存量,依法實現債務人、債權人合理分擔風險。堅持分類審慎處置,糾正政府投資基金、PPP、政府購買服務中的不規範行爲。

四是健全監督問責機制。推動出臺終身問責、倒查責任制度辦法,堅決查處問責違法違規行爲。督促省級政府健全責任追究機制,對繼續違法違規舉債融資行爲,發現一起、查處一起、問責一起,終身問責、倒查責任。從執行情況看,經過各地各部門共同努力,地方隱性債務規模逐步下降,風險得到緩釋。

對於地方政府融資平臺公司債務。財政部認真貫徹落實中共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採取一系列措施加強地方政府融資平臺公司治理。一是持續規範融資管理,嚴禁新設融資平臺公司。二是規範融資信息披露,嚴禁與地方政府信用掛鉤。三是妥善處理融資平臺公司債務和資產,剝離其政府融資職能,防止地方國有企業和事業單位「平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