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套從大交流開始

旺報社評

2024大選塵埃落定,賴清德的「少數政府」與「少數國會」的雙少數結構,把中華民國的民主政治帶進新篇章,民進黨8年「完全執政」地位的喪失,延緩了兩岸關係滑向戰爭與衰退的危機。更重要的是,當美中共管臺獨戰略默契重新建立,美國首次暗示不反對兩岸「和平統一」的美中關係新形勢下,無論賴清德遵守「蔡英文路線」,或另闢「務實臺獨路線」蹊徑,恢復兩岸大交流對臺灣最有利。

在野制衡 美中共管

選前最後時刻,藍綠白三方都展現各自民意實力,但外界普遍認爲賴清德當選機率最大,因而關注點全部放在選後臺海風險的管控上。美國國安會召開線上簡報會,重申不支持臺獨,並罕見表示美方對兩岸和平解決歧見的最終結果不持立場,暗示不反對和平統一。全球頂級政治諮詢公司歐亞集團指出,賴清德是納坦雅胡、澤倫斯基齊名的「美國危險的朋友」。各大外媒對2024選舉的兩大焦點,其一是臺灣民主,其二就是臺海和戰。

賴清德的戰爭風險已成爲全世界的「顯學」,也成爲美中雙方擱置爭議、拋棄前嫌,重新坐下來就臺海風險展開溝通、達成默契的動力。因此,選前一週內,美中外交、軍隊、商務、執法、氣候幾乎在同時間重啓實質性對話,大陸外長熱門人選、中共外聯部長劉建超親赴美國與國務院、白宮國安會高層以及智庫學界會面。美中上述密集政治動作,釋出兩個重要訊息:

第一,美中高層各管道的溝通,不會因臺灣2024選舉結果而發生改變,即便賴清德勝選後,大陸可能採取警告性動作,也多處於形式意義。因而,雙方非常有默契地將外交、軍隊、商務、執法、氣候各管道的正式對話,趕在臺灣選前舉辦完畢,說明美中都做好充分準備,不讓賴上臺後兩岸關係的短期動盪,衝擊美中關係大局。

第二,美中溝通中最核心的外交、軍隊兩大管道,料已經充分就賴清德勝選後的各自動作「套好招」。例如,劉建超與布林肯、白宮高層的會晤,被普遍解讀爲雙方就賴上臺的戰略溝通。美國國安會簡報會上重申不支持臺獨,以及美方派出代表團來臺,相信都是華府希望「管住」賴清德的行動。再如,美中不久前在華府舉行國防部工作會晤,管控臺海擦槍走火一定是重要主題。

賴清德上臺後,內有在野黨在國會的制衡,外有美中對管控臺獨的共識,兩岸關係不會過於悲觀。首先,民進黨是否要檢討《臺獨黨綱》,將遵守中華民國憲政體制下的兩岸關係,寫入民進黨新決議文,相信這股力量不止源於綠營內部,也會來自美國。其次,大陸和平統一方向不變、寄希望於臺灣人民的對臺政策不變,兩岸交流、開放、融合的路線也會延續。同時,作爲少數政府,賴清德必須要思考,在美中共管臺獨的默契重新確立後,只有透過兩岸民間的交流開放,來舒緩過去8年的兩岸緊張,纔會有利於自身執政,否則只會淪爲第二個陳水扁。

擱置爭議 改善關係

無論是蔡英文政府的最後看守期,還是即將接棒的賴清德政府,都應維持兩岸交流之門的敞開。民進黨在選前開放陸生納健保、撤除赴陸團客禁令、歡迎大陸團客和自由行無限制人次來臺,這些承諾都要說到做到,而且要儘快兌現。此外,民進黨政府在選舉期間對大陸、港澳媒體來臺採訪的重重設限,也應在選後及時解除,愈讓大陸媒體、網紅、遊客走進臺灣,大陸民衆纔會愈認識到一個保有中華文化、善良可愛的臺灣社會,兩岸纔會離戰爭愈遠。

在民間交流的開放之外,蔡英文、賴清德政府的交棒期,也必須要在兩岸經濟開放議題上,做出真正務實的決定,那就是認真因應大陸對臺貿易壁壘調查的結果,就事論事地改善不對等的兩岸貿易結構,檢討對大陸商品的關稅。大陸目前中止的只是部分ECFA早收清單的關稅減免,並非中止ECFA協議,民進黨要看到其中的迴旋空間,在保護臺灣核心產業安全前提下,放手讓兩岸基層民生經濟交融。

中美共管、在野制衡,是未來4年兩岸維持和平穩定的方程式,也是民進黨、賴清德不得不面對的政治現實。促進兩岸民間、文化、經濟的大開放,擱置兩岸政治爭議,賴清德必須做,北京和華府也應要求賴清德這樣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