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決少子化先談女權

(圖/本報系資料照)

根據內政部統計2023年臺灣生育率是全球倒數第一。出生人數持續低於死亡人數,臺灣總人口回降至2341.9萬人,這樣的數據,形同再次凸顯臺灣生不如死的問題迄今未解。

從整體人口結構來看,臺灣社會少子化、高齡化現象嚴重,幼年人口(0至14歲)佔比僅11.91%;而15至64歲的工作年齡人口也不及7成,約1631萬人、佔69.66%;65歲以上老年人口數則持續增加至431萬人、逼近2成。

另外,內政部公佈「國安危機─少子化浪潮」報告,探討臺灣當前明顯晚婚、晚生趨勢,其中2022年女性平均初婚年齡爲30.7歲,比10年前的2013年整整多了1歲;生育第一胎平均年齡則爲31.43歲,比2021年微增0.2歲,和10年前相比則增加1.08歲。

內政部最新統計,2023年女性有偶率僅有48.37%,創下統計以來最低,不僅不婚,晚婚的人也日益增加,初婚年齡在近10年來幾乎是一路往後移,將加重少子女化危機。

影響人口與經濟因素其中兩大關鍵因素,提高生育率與婦女就業。然而,臺灣社會在消除性別不平等方面,卻出現相反的情況:根據2024年臺灣主計處2023年薪資調查統計初步結果,臺灣女性平均時薪新臺幣318元,爲男性373元的85.3%,兩者薪資差距爲14.7%。

這顯示臺灣女性勞動條件不佳,如何減緩人口問題帶來的社會衝擊,首要的是刺激婦女就業、消除性別歧視,提供平等權利與機會是經濟與勞工政策最重要的目標。

當前臺灣社會晚婚又晚生導致人口年齡結構惡化,即便臺灣政府採取一系列措施「鼓勵生育」政策,都還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如何提高出生率是棘手問題,政府嘗試各種人口政策工具,但是人口負成長趨勢仍然無法改善。如何提高出生率,對臺灣經濟很重要,這牽涉到勞工政策,如何在生產領域與再生產領域之間尋求最佳平衡狀態是迫切任務,其中刺激生育工具的有效性,取決於社會經濟模式的具體情況。

特別是婦女在職業環境中的地位,以及男性對兒童照顧的參與程度,例如男性是否也有同等陪產假;彈性的稅收優惠機制;兒童照顧基礎設施;刺激女性長期就業動機;友善產婦、兒童包容性企業文化等等,這些政策工具對於提高出生率尤其重要。

從每年內政部的數據看來,臺灣政府在防止人口老化、提高生育率、提高婦女職業價值等都有待加強。(作者爲臺灣國際戰略學會副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