矯正少年回學校 「關鍵在能否接得住」

渉案少年走出觀護所和矯正學校,關鍵是回學校之後「能否接得住」,否則行爲偏差可能更嚴重,增加再犯風險。 (示意圖,非新聞當事人) 聯合報資料照片 記者林奐成/攝影

新北國中生遭刺死案,外界質疑涉案少年離開少年觀護所後直接回歸學校並不恰當,教育部長潘文忠前天也表示中介過程可以再檢視。熟悉少年矯正的人士表示,依少年事件處理法,渉案少年回一般學校的流程完全合法,關鍵是回學校之後「能否接得住」,否則行爲偏差可能更嚴重,增加再犯風險。

中華民國更生少年關懷協會主任陳彥君指出,收容少年重返校園,學校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通常是學校社工和少年輔導委員會開案追蹤,如果學校或少輔會沒有接好,就容易出事情。

有些學校因爲資源有限,基於謹慎,會請民間社福單位協助開辦高關懷班,讓收容少年復歸校園,但並非所有學校都這麼做,因此仍存在漏洞。

陳彥君說,不論從矯正學校或少觀所出來的學生,重返校園後都容易被學校貼標籤,或被同學排擠,甚至有些老師會不斷說服學生轉夜校或轉學,如果學校端沒發揮關懷力量,學生很容易放棄自我、走回頭路,行爲偏差更厲害,增加再犯風險。

她認爲收容少年重返校園不容易,除了學校、家庭和矯正機關,輔導少年就學或就業的中介單位也很重要,需要跨網絡合作才能讓少年成功復歸社會。

全國中小學校長協會理事長張信務則建議,教育部可邀集各縣市建立「類中介」性質的機構,協助個案學生轉換到一般學校前進行輔導與學習評估,再安置回到一般學校,能避免學校端受到直接衝擊。

三峽國中導師劉遵恕認爲,部分個案涉及心理疾病,在少觀所若針對個案有心理鑑定評估,應提供給學校做後續安置參考,讓校方可以提早因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