叫板張維爲的中國學生出現在馬來西亞

張維爲教授這兩天去馬來西亞的馬來亞大學做講座,遇到一位在該校的中國留學生的提問:

“張維爲老師啊,我最近想辦瑞士永居啊,老師作爲過來人,給我一點建議嘛。”

一位IP顯示爲馬來西亞的網友透露,“最後張維爲沒有回答,全場大笑,然後跳過了”。

如果讓張維爲教授正面迴應這個事,估計他又該“顧左右而言他”了,說自己早就回應了啊,自己拿的是中國國籍,他纔不是什麼瑞士學者。

這裡需要解釋個概念,“永居權”這東西,你可以理解爲綠卡。除了選舉權和被選舉權,你擁有跟永居權所在國家國民相同的福利待遇。入籍了纔會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

這裡先不討論張維爲教授到底有沒有瑞士永居,畢竟張維爲是在瑞士著名學府日內瓦高級國際關係及發展研究院拿了碩士和博士學位,還在日內瓦工作過一段時間,就算是他有瑞士永居,這也沒什麼稀奇的。

張維爲的問題是,他不是像地瓜熊老六那樣的博主啊。他見過世面。在外面吃過穿過住過,也受過教育,卻還說一些經不起推敲的話,這就實屬不該了。

張維爲說,“美國有4000萬貧困人口,其中有1850萬人屬於極度貧困”。

而根據美國2023年貧困標準,單身人口一年收入低於14580美元,摺合人民幣10.5萬元,你就算是貧困人口了,年收入低於7200美元(人民幣5.2萬)那就屬於極端貧困。而且,貧困也就意味着更多的社會救濟。

這些張維爲教授都避而不談,作爲一個知識分子,這是很不合適的。

再比如,在節目中,有女生問張維爲教授:“近300年重大科技發明者,爲何沒有中國人?”

張維爲竟反問女生“你爲什麼盯着最近300年這個時間段,而不是400年,或者說最近1000年、2000年?”

然後張教授耐心給問問題的女生上課,告訴她:“我們最近兩千年一直領先於西方。西方最近兩三百年發展得比較快,是因爲我們給他們提供的基礎,讓他們實現從0到1的突破。”

你能說張維爲說的不對嗎,似乎說的也有點道理,沒有中國的火藥,指南針這些,歐洲大陸就不會有大航海時代和資產階級革命。

但是問題是,人家女生問的是“重大科技發明”,人家說科技,你卻扯什麼四大發明,就有點避重就輕了。要是我,我就問諾獎的事。看張教授好意思說,諾獎是西方人的陰謀這之類的話嗎。

張維爲教授還公佈了個民意,“僅百分之十的人相信烏克蘭會贏”,也是一樣的缺乏事實依據。

我最近在“本站”平臺的寫作,它有個很好的功能是可以“踩”,不僅可以點贊,還可以踩。我觀察到其實絕大多數的人,還是有基本常識的。事實情況,可能跟張維爲公佈的數據恰恰相反。但是我也只是猜測,我沒有做大樣本的數據蒐集和論證。但張維爲教授卻可以很自信的給出結論,讓我對復旦的學術,怎麼說呢,肅然起敬吧。

最後,聊一點有意思的事。那個勇敢的向張維爲提問的中國學生,身處的地方是在馬來西亞。如果是在國內的大學,不知學校領導們是否還有足夠的“雅量”讓提問者說下去。

“質疑”是大學的靈魂。我理解的大學之大,不是那些什麼“大樓之謂也”還是“大師之謂也”。大學最重要的是自由以及質疑的精神。

西南聯大揹着書籍逃難的教授學生們,他們的學校都讓炸了,但是他們卻還是堅信着一種學術信念。像劉文典,“我要死了,便沒人講莊子了”,這纔是真正的學術上的自信。一人成軍,我在哪,學科就在哪。

如今時常在電視臺上侃侃而談的張維爲教授,他也展示了一種自信,但終究一點都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