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永明卸任2只產品基金經理職務 基金“減負”進行時

中新經緯5月11日電 (薛宇飛 實習生 陳九九)財通證券資產管理有限公司(下稱財通證券資管)近日公告稱,旗下基金經理姜永明因公司內部工作調整卸任原在管的2只產品基金經理職務,但仍繼續擔任另外4只產品的基金經理。

目前,不少機構都在減少基金經理管理產品的數量,“減負”現象較爲普遍。業內人士認爲,基金經理應當注重於管好幾只產品,提升管理業績,進而達到規模化。

管理規模大幅下降

姜永明有14年的證券從業經歷,曾在平安資產管理有限責任公司工作,於2018年12月加入財通證券資管,現任總經理助理兼權益投資總監。

加入財通證券資管後,姜永明管理的公募產品數量和在管基金的規模都呈現逐漸增加態勢。到2021年年末,姜永明在管產品數量增加到6只,總管理規模160.26億元,躋身百億基金經理行列。

進入2022年,姜永明與不少頭部基金經理一樣,都經歷了管理規模不斷下降的情況。到2024年一季度末時,姜永明的在管規模降至51.15億元,2年多的時間,管理規模下降超過100億元。

此次變更基金經理的2只產品,分別是財通資管科技創新一年定開、財通資管均衡價值一年持有,前者交由包斅文單獨管理,後者則由王浩冰管理。至此,姜永明的管理數量降至4只。

財通資管均衡價值一年持有成立於2020年11月,成立的最初一年,產品收益表現不錯,截至2021年年末,累計收益率爲26.28%。但2022年以來,基金收益不斷回撤,截至2024年5月8日,在姜永明任內,該產品累計收益率爲-31.07%。

成立於2020年7月的財通資管科技創新一年定開,首任基金經理是姜永明,大約一年後,包斅文參與共同管理。該基金前期收益波動比較明顯,2022年4月時,基金累計收益率一度在-20%以下,之後反彈,到2023年4月時累計收益率超過30%。這之後,收益再度回調,截至2024年5月8日,該基金在姜永明任內的回報率爲-9.85%。

“代表作”收益回撤

姜永明剩餘的4只在管產品中,任內回報率爲兩正、兩負。

財通資管價值成長是他管理時間最長的產品,這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在2020年、2021年,該基金均取得較好的收益,年度收益率分別爲87.47%、30.88%。據財通證券資管官方微信公衆號的文章,截至2021年年末,該只基金近一年、近兩年收益的同類排名分別爲23/176、7/151。同樣由姜永明管理的財通資管價值發現,2020年、2021年的收益率分別爲65.23%、35.16%,2021年的同類排名爲17/176。

從投資組合看,財通資管價值成長、財通資管價值發現選擇的標的基本相似,在2只產品2021年四季報中,姜永明表示,基金在組合中重點配置計算機、電子、食品飲料、通信、醫藥生物等板塊。

自2022年以來,上述2只產品均出現明顯的收益回撤,截至2024年5月10日,財通資管價值成長、財通資管價值發現成立以來的收益率降至76.89%、30.63%。與此同時,2只產品的規模不斷回調,財通資管價值成長的規模從2021年年末的57.61億元降至2024年一季度末的16.79億元,財通資管價值發現的規模從2021年年末的28.68億元降至2024年一季度末的5.60億元。

財通資管宸瑞一年持有、財通資管價值精選一年持有均在2021年上半年成立,在2021年斬獲一定的正向收益,但自2022年以來,出現了不同程度業績回調。截至2024年5月10日,財通資管宸瑞一年持有、財通資管價值精選一年持有成立以來的累計收益率分別爲-29.64%、-34.93%。

在2024年一季報中,姜永明稱,後市展望,市場大概率不會重現春節前極端下行趨勢,一季度經濟數據除地產外顯示積極態勢,但指數反彈幅度已經較爲顯著,二季度或波動加大。下階段,會在一些行業週期處在底部、未來一年可能進入復甦週期的行業中,精選核心競爭力突出、估值性價比高的公司進行研究和佈局,化工、消費電子、半導體、消費、醫藥都是研究方向。

基金經理集體“減負”

據銀河證券數據,截至2024年2月,國內公募基金每位基金經理的管理數量均值約2.3只,中值約1只;管理數量超15只的基金經理約有23位,超10只的約有68位,超5只的約有309位;基金經理管理規模均值約20.5億元,中值約3.5億元,管理規模超200億元的基金經理約有40位,超100億元的約有115位,超50億元的約有267位。

觀察市場會發現,以減少基金經理在管產品數量爲特徵之一的“減負”正在不斷上演,已有多位知名基金經理卸任了部分在管產品。

2023年11月,信達澳亞基金公告稱,馮明遠卸任信澳星奕混合基金和信澳科技創新一年定開混合2只基金的基金經理一職,此前,他已相繼卸任了4只產品的基金經理職務。截至2024年一季度末,馮明遠管理着4只基金產品,合計規模133.74億元。

易方達基金楊康堪稱基金經理中的“勞模”,最多時和他人合計管理了28只基金,既有主動權益型基金,也有少部分債券型基金,但每隻基金的規模都不大。2023年下半年,楊康陸續卸任一些產品的基金經理職務,截至2024年一季度,在管數量降至20只。

上海一家基金公司業務部門的負責人對中新經緯表示,“減負”是好現象,一個基金經理精力有限,應當注重於管好幾只產品,提升管理業績,進而達到規模化。如果基金經理只是試圖不斷髮新產品,而且不同產品下注不同賽道,這樣的方法無助於基金經理提升理念、總結經驗,對於行業也不是好事。

對比國際市場,多位基金經理共管同一產品現象較爲普遍。對此,上述人士稱,國外的理念成熟,規模往往非常大,基金公司採取配置化手法,而且很多時候是全球化配置,因此,單個基金經理很難戰勝市場。不同人負責不同行業、不同地區,當然會有共管。他同時認爲,國內基金經理偏年輕化,應當注重長期培養。

(更多報道線索,請聯繫本文作者薛宇飛:xueyufei@chinanews.com.cn)(中新經緯APP)

(文中觀點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

中新經緯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責任編輯:羅琨 李中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