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首個服務類救助公益項目落地無錫 受益人數超8000

當前,社會救助主要以貨幣救助爲主,各類救助金的及時發放幫助很多家庭渡過難關。但隨着困難羣衆的訴求複雜化多元化,救助模式也需迭代更新。無錫創新發起的全省首個服務類救助公益項目——“低收入人口智慧精準救助服務項目”,最近進入結項階段。

該項目籌集社會捐贈210萬元,用於購買訪視照料、心理疏導、危機干預等專業人員服務,目前受益困難羣衆超8000人。個性化“物質+服務”模式,讓服務可量化、效果可視化,羣衆感受到更多溫情。

發展提升,家庭氛圍“微改造”

“12次上門,小慧的狀態一次比一次好。”對江陰後現代心意坊專職社工俞楚洋來說,跟蹤一個典型個案,幫助其改變生活狀態,是一件有成就感的事。

無錫打造的“低收入人口智慧精準救助服務項目”,根據困難羣衆需求分成9個子項目。其中,發展提升類項目專項針對有需求的低收入家庭青少年。

小慧今年上初三,爸爸去世、媽媽改嫁後,她和弟弟跟着爺爺奶奶住,政府通過低保保障他們的基本生活。建立服務關係後,俞楚洋用心理健康測試自評量表對小慧進行測評。事實上,小慧已經確診重度抑鬱,需服藥治療。俞楚洋立即鏈接心理諮詢師,開始一週一次面對面危機干預,還聯繫社區居委會主任一起上門,調解矛盾、消除隔閡,家庭氛圍得以緩解。

俞楚洋還鼓勵小慧勇敢面對課程學習,花更多時間打基礎。小小的進步讓小慧發現,困難並不可怕。俞楚洋抓住這個好苗頭,和小慧一起討論如何把成功方法複製到其他事情上,引導她發現身邊美好的人和事。小慧欣喜發現,在和家人、同學的關係改善中,她進一步接納了自己。

無錫市民政局局長周立軍介紹,作爲2023年無錫低收入人口動態監測和精準幫扶“3610行動”重點任務,民政與錫商公益基金會共同發起該項目,以規範化管理作爲項目質量保證,推動社會工作師、健康管理師、心理諮詢師、就業指導師、青少年成長嚮導等專業人士走進困難羣衆的生活,走出一條破解低收入人口“急難愁盼”問題的新路徑。

辦好“心事”,主打持續“用心”

該項目籌集的社會資金落地無錫8個板塊,在幫扶支持、發展提升、危機干預3大類主項目中,拓展了訪視照料、心理疏導、資源鏈接、能力提升、社會融入等領域。記者也發現,該項目主打“用心”,特別是在困境問題根源發掘上下足功夫。

“人的服務是延續性的,只有持續不斷地輸出,才能收穫心靈的託付。”去年夏天,項目執行方負責人瞿金培第一次來到低保戶吳阿姨家中,從吳阿姨愛看電視這一興趣切入話題,瞿金培拉近與她的距離。

61歲的吳阿姨因病常年臥牀,父母過世後,與姐姐一家共同居住。評估後,瞿金培發現,由於長期臥牀,吳阿姨身體僵硬不能自行翻身,極易產生褥瘡,而姐姐缺乏專業護理知識。

社工及時鏈接志願者,定期上門示範照料方法,讓家屬得以喘息。同時,社工還對接社區醫生,用教學視頻傳授壓瘡預防和護理知識。“喘息+教學”,改善了吳阿姨的生活質量,減輕了家屬的身心負擔。

交談中,姐姐擔心妹妹未來老無可依,這一心事引起社工重視。社工到街道諮詢後告知姐妹倆,將來妹妹可以進入養老機構集中供養,一家人感覺有了依靠。“走進心裡,辦好‘心事’,紓解內心困境,是物質救助的重要補充。”瞿金培說。

項目執行方紮根惠山區10年,除了12名專職社工外,還培育了一支居民、大學生、中高職老師、精神科醫生等多元角色組成的志願者隊伍。“鏈接資源,拓展服務時間和空間,是我們延續服務的重要方法。”瞿金培坦言,結項後他們擔心受助對象失落,鏈接鄰居志願者經常上門探望,給吳阿姨的居家生活增添一點活力。

扶志賦能,家中安排“工位”

低收入殘疾人面臨行動不便、就業能力不高等限制因素,不僅影響生活質量,還對心理健康造成壓力,“扶志賦能”子項目幫助不少困難羣體找到工作、找回信心。

55歲的馮華身患精神三級殘疾,靠低保生活,由80多歲的父母照看。“能不能安排手工活讓我兒子做?他一直在家發呆,精神越來越差。”走訪過程中,馮華母親說出了期待。項目執行方立即爲他制定居家就業、“以工代療”的康復模式。

社工王羽佳拜訪了10多家企業,其中一家做鍵盤的企業外發產品比較適合馮華。經過溝通對接,王羽佳帶着6箱需要組裝的鍵盤底座,和企業志願者一起爲馮華及其父母上培訓課。

培訓後,一家人圍坐在餐桌旁,8個裝有不同按鍵的塑料盒子排成一列,馮華全神貫注地把一顆顆按鍵組裝在鍵盤底座上。幾分鐘工夫,一個鍵盤半成品就組裝完成。經過練習,馮華正式上崗。

“現在他一天可以完成100個鍵盤的組裝。”馮華母親欣慰地說,兒子有事幹,精神好多了,一個月300—600元收入還能補貼家用。家中小小的“工位”,讓一家人重拾信心。

無錫市民政局救助處負責人介紹,項目首期終評將評選出一批優秀項目,並對救助模式進行總結提煉和優化推廣。民政部門將和錫商公益基金會繼續攜手,持續推進該項目,確保服務不斷檔,溫情得延續。(唐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