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經國牌的奇正反合

(圖/王銘義攝)

蔡政府最近對紀念故總統蔣經國的活動,加大了正面肯定的成分,外界認爲這是蔡英文總統有意打「蔣經國牌」,不僅直搗國民黨神主牌,搶攻藍營基本盤,更擴大爭取中間選民認同的「陽謀」。另一方面,民進黨內也出現了批評之聲,讓外界不解這究竟只是蔡英文個人的意思?還是民進黨又玩起慣用的兩手策略、互扮黑白臉了?

從民進黨前立委段宜康批蔡英文「難道我們會去肯定希特勒復興德國嗎?」到行政院長蘇貞昌說「不會因獨裁者晚年的慈眉善目,忘記他過往的滿手血腥。」這兩人比喻之荒謬、用詞之惡劣,已經超過替蔡英文「平衡一下」的分際,明顯就是和蔡唱反調。可見蔡對蔣的中性說法,並未獲得民進黨內充分共識,應無所謂唱雙簧的操作。

以蔡英文當前在綠營的威望權勢,大概不會再有人敢捋龍鬚頂撞她,也都會看層峰意欲何爲怎麼發展下去。儘管黨內有人爲段、蘇緩頰說,兩人都是從威權時代開始打拚,受蔣經國政治壓迫,「怎可能推翻獨裁政權,又去肯定獨裁政權?」問題是,當年真正受到威權迫害的施明德,反而對蔣經國有更公正的評價,何曾輪到段、蘇二人如此大言不慚?說白了,以段、蘇的政治個性與格局,恐怕也無法恢弘超然,唯有蔡總統夠資格與影響力,能對蔣經國做出真正有高度與深度的評價。

接下來,要求「經國七海文化園區」改名的促轉會,在5月結束前是否還會有其他動作?「去蔣化」之下的中正紀念堂何去何從?已經越走越偏、蒙上黨內政治鬥爭陰影的「轉型正義」,會轉出新做法還是陷入死衚衕?都值得觀察。

有關蔣經國的歷史功過,連日來議論頗多,若從藍綠不同立場來看,幾乎已經到了一個經國,各有表述,甚至各取所需的地步。蔣經國的政治性格與表現,原本就非常複雜,尤其他治理的臺灣,又處於一個大翻轉變動的時代環境中,更不能從單一視角論斷。

評論歷史人物的功過是非,一是要從當時的時代環境,以相對的理解而非今天的標準來看,二是不只要檢討過去,更要往前看其關鍵性的影響,這也是史家與政治界評斷蔣經國雖功過皆有,但總體而言功大於過,因此民間社會纔會感念至今,民調居高不下的真正原因。

蔣經國治理臺灣的最後階段,一是開放大陸探親,開啓了兩岸由分而合的關鍵點;二是他的保臺之道,從過去老蔣枕戈待旦的反攻大陸,導向了和平交流、互泯恩仇的準備;三是開放黨禁、報禁,纔有後來言論自由的興盛與政黨的輪替。今天紀念蔣經國,並非爲了神化他的政績,更不應侷限在選戰操作的權謀上,這纔是紀念一個大政治家真正的價值與意義,也是指引國家方向正確前進的養分,更是以今視昔,警惕國家不要再走回頭路的指針。

任期進入下半場的蔡總統,此時開始肯定蔣經國的動機,其實不必也無法揣測,因爲對手的動機難猜,更易扭曲,即使抱持對其有利的動機,只要對國家、對大局有利,便是做了對的事。蔡英文處身的時代環境也很複雜,打「蔣經國牌」的奇正反合,她必然更需與時俱進;倒是國民黨諸公,除了謁靈之外就束手無策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