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聲學家徐亞英辭世 藝文界悼念

聲響設計家徐亞英6日在法國巴黎逝世,享壽89歲。他在臺灣留有的作品是爲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設計的葡萄園式音樂廳。(本報資料照片/李欣恬臺北傳真)

一代建築聲學家徐亞英6日在法國巴黎逝世,享壽89歲。他長期關心他所打造的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葡萄園式音樂廳,並定期訪臺,上一趟來臺灣是10月底。辭世消息傳開來,藝文界包括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臺北市立交響樂團等,皆公開發文哀悼。

衛武營副總監郭遠仙表示,「在開幕前廳院測試過程中,老師詳盡審視設計,並親自參與材料、施工等細節的態度和熱忱,深深感染所有人。衛武營所有同仁,會延續徐老師對於場館空間聲學的用心及堅持,徐老師在建築聲學的成就將永遠留存衛武營。」

徐亞英是國際知名旅法建築聲學家,出身於建築世家,原籍蘇州,1934年生於英租界時期的天津,畢業並任教於北京清華大學建築系,師事建築家樑思成,並獲聲學家馬大猶教授及美國著名聲學家利歐.柏仁內克博士指導。1957年起專注於建築聲學,投入中國北京國家大劇院的聲學設計和研究,1958年進行1比10的大劇院聲學縮尺模型測試,研究「早期反射聲」對歌劇院音質的重要性,及如何改善池座中部貴賓席的聲學缺陷,後獲邀赴法國IRCAM(音樂聲學研究所)從事音樂廳聲學研究。

徐亞英曾表示,學習建築出身的他之所以做聲學,在於他喜歡挑戰,一次在清華大學圖書館看到許多關於聲學的資料,決定轉做聲響研究。

徐亞英也曾遇上文革,一度下放江西勞改,後來遇上當局發展樣板戲,需要真實的音響效果,因而被調到組織音響聲學訓練班,開始教授樣板戲團,並協助調整劇院音響效果。

徐亞英也因爲踏上聲學之路而與指揮大師卡拉揚相遇,當時卡拉揚率領柏林愛樂到北京演出時,徐亞英擔任幕後人員,後來卡拉揚邀請他到柏林愛樂廳實習,他就坐在舞臺上仔細聆聽聲響變化,這些經歷成爲他打造空間聲學的養分。徐亞英力求在建築、聲響與物理間尋找平衡,他曾表示,如何取得三者平衡,既是藝術,也是挑戰。

1987年徐亞英在巴黎成立 Xu-Acoustique 事務所,提供國際高規格表演場館精密聲學設計的解決方案,並於1995年和 2004年分別獲法國建築科學院授予的建築聲學最高獎項「最佳技術顧問獎」及「建築技術科研成就獎」。

徐亞英參與設計與建造的建築,包括與法國建築師波宗巴克合作盧森堡愛樂音樂聽,與美籍華人建築大師貝聿銘合作的巴黎羅浮宮博物館,與美國建築師法蘭克.蓋瑞合作的巴黎美國文化中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