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重經濟”催生“體育+”新業態,體育產業如何佈局體重管理市場?

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譚硯文 廣州報道

今年兩會期間,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再次提出實施“體重管理年”三年行動,普及健康生活方式,加強慢性病防治。

國家衛生健康委發佈的數據顯示,我國18歲及以上居民超重及肥胖率已突破50%關口。如今,肥胖早已超出了體型的範疇,成爲影響居民健康的普遍性問題。去年6月,國家衛生健康委等部門就已啓動爲期三年的“體重管理年”活動,鼓勵各類人羣積極參與全民健身運動。

體重管理背後,是體育產業與健康管理的深度耦合,圍繞體重管理需求形成的“減重經濟”也在不斷擴容。廣州體育學院副校長侯曉暉向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表示,政策利好下,更多“體育+”新業態將不斷涌現,從單一運動產品轉向“運動+營養+科技”的綜合性服務。

當前,體育產業切入體重管理市場,還面臨產品同質化、缺少專業人才等問題。侯曉暉建議,應推動體育和醫療數據共享,形成個人健康畫像,爲精準干預提供依據,同時培養體育與醫學等多學科交叉人才,企業也應創新開發科學運動課程與工具,共同促進行業融合發展。

2025年11月,粵港澳三地將迎來第十五屆全運會。這一大型賽事也將爲廣東提供減重經濟發展的新機遇,不僅將從需求端刺激消費增長,也將從供給端爲體育企業提供進一步提升產品質量與品牌的機會。

在暨南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多學科減重門診外,一個透明的陳列櫃不斷吸引着來往患者的注意,櫃內擺放着各類飲料,並標註着對應的熱量及含糖量。其中,一罐可樂熱量爲251千卡,相當於53g白砂糖。

(暨南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減重門診外的陳列櫃)

據介紹,該院自2000年開展肥胖代謝病診療,是最早在國內開展肥胖代謝病外科手術治療的醫院之一,減重手術已積累超五千例。去年12月,醫院還創新開設肥胖代謝疾病綜合診療中心,爲患者提供一站式多學科體重管理服務。近期,體重管理門診基本每天都是滿號,有時還供不應求。

這也印證着,肥胖已成爲影響健康的普遍性問題。國家衛生健康委發佈的《體重管理指導原則(2024年版)》指出,中國超過一半的成年人已超重和肥胖,如果得不到有效遏制,2030年我國成人超重肥胖率將達到70.5%,歸因於超重肥胖的醫療費用可能達4180億元,佔全國醫療費用的21.5%。

暨南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院長鄭小飛接受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採訪時表示,體重管理是《“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的一個方向,即想用“主動健康”來代替“被動醫療”,通過主動的體育鍛煉代替醫療,用更少的錢、更輕鬆的方式達到更健康的結果。

隨着肥胖率不斷上升,圍繞體重管理需求形成的“減重經濟”也在不斷擴容。在此背景下,體重秤上的數字不再只是個人健康的指標,同時也是可以撬動千億級市場的經濟槓桿。

“運動健身作爲健康管理,尤其是預防疾病最爲有效的手段之一,將在體重管理方面承擔起主導性的角色。”侯曉暉表示,政策對運動的大力提倡或將推動健身器材及運動服務等需求增長,進一步促進體育消費。

近年來,伴隨着肥胖率的上升,作爲減重經濟核心支柱之一的體育產業,正不斷擴張。根據國家衛生健康委發佈的《中國居民營養與慢性病狀況報告》,2012年我國18歲及以上居民超重率、肥胖率分別爲30.1%、11.9%,到2018年,這兩項數據增長至34.3%、16.4%。與此同時,我國體育產業總規模也在不斷上升,2012年我國體育產業總規模爲9526億元,2020年增長至27372億元。到2023年,我國體育產業總規模已經達到36741億元。

日前,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提振消費專項行動方案》明確提出擴大文體旅遊消費,支持各地增加優質運動項目和特色體育賽事供給。

多項政策疊加效應下,健身作爲體育消費的重要部分,有望迎來顯著增長。天眼查專業版數據顯示,截至目前,我國現存在業、存續狀態的健身相關企業超157.5萬家,其中,廣東省健身相關企業數量位居全國第二。值得關注的是,2025年截至目前新增註冊相關企業約4.5萬餘家。

《2024中國運動健身行業數據報告》顯示,截至2024年12月,全國健身會員有8752.5萬人,環比2023年增長25.47%,會籍會員鍛鍊頻次繼續提升,出勤會籍會員(活躍會員)月均到店鍛鍊次數達5.32次。深圳一家連鎖健身房從業者告訴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今年3月以來,健身房迎來小高峰,選擇私教課的用戶年消費平均在2.5-3.5萬元。即使部分客戶預算有限,無法承擔私教課費用,也會轉上團課。記者從廣州天河區一家瑜伽普拉提館處瞭解到,近一個月,課程預約基本爆滿,尤其具有瘦身塑形功能的普拉提課程出現秒空的情況。

體重管理背後,是體育產業與健康管理的深度融合。

侯曉暉認爲,體重管理涉及的細分市場衆多,政策驅動下,不僅傳統的體育設備、健身服務等行業將迎來增長,用戶的綜合性需求還將引導市場從單一運動產品轉向“運動+營養+科技”的綜合服務,催生出更多“體育+”新業態。

“‘體重管理年’的施行將產生大量數字體育產業的新需求,從而推動數字體育產業的發展。”中國技術經濟學會數字體育專委會副主任兼秘書長張大勇向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表示,體育與科技的融合能夠突破傳統健身活動在時間、空間與季節等方面的限制,提高全民健身公共服務的有效供給,實現體重管理與全民健康。

如今,市場上已有不少服務於體重管理的智能產品與服務。例如,在智能設備方面,華爲運動健康通過可穿戴設備實時監測運動數據,聯動App提供豐富的運動課程和減重計劃;在智能健身場景方面,深圳好家庭集團打造數字運動社區、智慧體育公園等數字體育場景,幫助用戶測試健康狀況,獲得智能化的健身指導;在虛擬體育方面,樂動天下通過VR和AI等技術,服務於虛擬體育項目賽事,讓參與者獲得騎行、划船等多種虛擬運動體驗。

然而,當前體育產業在切入體重管理市場時仍面臨多重挑戰。首先,同質化產品競爭激烈,大量健身App、智能手環等產品功能趨同,難以形成差異化壁壘。其次,用戶需求高度細分,減脂、增肌等不同需求對應更加精細化的產品服務,而傳統體育產業往往缺乏專業技術,難以構建“硬件+服務”的閉環。此外,複合型人才短缺,體重管理需同時融合運動科學、營養學、醫學等多領域知識,但傳統的健身教練、產品經理等往往缺乏系統性跨學科訓練。

“體重管理背景下,體育產業升級轉型的關鍵在於,將體育與健康管理的融合生態滲透於產業鏈路及人才培養的各個環節。”侯曉暉建議,一方面,應引導企業開發科學運動課程與工具,如結合AI生成的個性化運動處方,幫助公衆量化管理運動效果。同時還應推動數據互通共享,整合醫療體檢、體質監測、運動軌跡等數據,形成個人健康畫像,爲精準干預提供依據。另一方面,應推動體育院校與醫學院合作,體育學科與醫學交叉,通過跨行業、跨學科的人才培養解決專業人才短缺問題,從長期促進行業融合發展。

廣東省在該方面已有佈局。2024年,深圳市體育醫院揭牌開業,成爲廣東省首家面向大衆的體育專科醫院。此外,廣州體育學院附屬體育醫院建設也被正式納入《廣州市醫療衛生設施佈局規劃(2021—2035年)》,系統性培養體衛融合人才,同時學校與華爲、李寧、減肥達人等相關企業合作,開發針對減重人羣的課程和智能運動裝備。

2025年11月,粵港澳三地將迎來第十五屆全運會。侯曉暉認爲,大型賽事將爲廣東提供減重經濟發展的新機遇,不僅通過消費增長與升級從需求端拉動經濟增長,而且賽事展示的科技成果、品牌效應等,也將從供給端爲廣東的體育相關企業提供進一步提升產品質量與品牌的機會。

3月23日,以“科學控體重 活力迎全運”爲主題的2025年廣東省“體重管理年”活動上,廣東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副主任、主任醫師林立豐指出,科學管理體重能減少相關疾病的患病風險,建議進行規律的體育鍛煉預防肥胖。據瞭解,爲引導人們參與體育運動,十五運會廣東場館改造將構建“一場館多場景”模式,如廣東奧林匹克體育中心將在二層平臺打造環形跑道,在賽後將成爲全民運動、休閒、觀光的共享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