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秀枝》藝術加持下 離島馬祖華麗轉身

簡秀枝》藝術加持下,離島馬祖華麗轉身!(圖/愛傳媒提供)

【愛傳媒簡秀枝專欄】取名爲「馬祖藝術島」,已經醞釀籌備了5年,這是揉合了官方資源、在地住民想望,以及愛離島的專業藝術家、建築師們,心誠意堅,浩浩蕩蕩。

有別於一次性的藝術季,而是以10年爲單位,2年舉辦一次,與馬祖人「下一個十年」夢想起飛。揭幕儀式,訂在本月12日,持續兩個月,直到4月10日,是疫情中「類出國」的首選,目前臺北飛南竿的機票,已經一票難求。

2月10日、11日,包括王俊雄、王俊傑、吳思瑤、吳瑪悧、林平、林長叡、近藤彌生子、袁梅玲、張基義、陳東昇、彭俊亨、褚瑞基等藝文界人士,分兩批飛赴南竿,送上臺灣對離島的祝福,也要親自見證馬祖藝術島的華麗轉身。

馬祖,是列島形態,由36個島嶼、礁嶼組成,位於臺灣海峽正北方,面臨閩江口、連江口和羅源灣,與中國大陸僅一水之隔,距中國大陸最近點約9.25公里。主要的島嶼包括南竿島(馬祖島)、北竿島、高登島、亮島、東莒島(東犬島)、西莒島(西犬島)、東引島、西引島及其附屬小島,面積共29.6平方公里,居民約1萬3千餘人。

目前擔任連江縣政府文化處長的吳曉雲,是道地的馬祖女孩,她形容馬祖是「一羣不容易的島嶼」,歷經了非常非常多的風土交會,滿積着滄桑血淚,但也形塑着另類豐饒。

早在8千3百年前,亮島人乘坐着獨木舟,登上馬祖列島,以討海爲生,開啓了馬祖的魚業時代。居民胼手胝足,經過非常多大自然風雨,讓先民前仆後繼,來到島嶼定居,過着非常刻苦的生活。

1949年兩岸分治,國軍進駐馬祖,把馬祖的大自然環境,作了大幅度轉變,軍事設施無處不在,正是今天馬祖擁有大批軍事文化遺產的由來。俗稱戰地政務時期,只能從事和軍人相關的服務,生計艱辛,馬祖人守着禁錮、困苦。

該時期,因爲教育關係,把一批批具有藝術天份的年輕人,送到臺灣本島培訓教導,他們學成返回家鄕,成爲馬祖邁向藝術島之前,是島嶼底蘊裡,非常重要的沃土。

1992年10月7日戰地政務終止,馬祖恢復地方自治,住民開始認真思考「馬祖未來何去何從」,開啓了漫漫30年的地方想望。這樣的風土交會,讓島嶼從身處大自然,卻只能被動迴應大自然,走到今天,主動地提出以「馬祖藝術島」,希望改變馬祖命運。

然而,奇蹟乍現。2016年總統蔡英文上任後第一個小年夜到馬祖,希望深入瞭解馬祖的需求,醫界出身的連江縣長劉增應,綜合在地人與縣府團隊,規劃了兩個需要中央大力支持的議題,一是馬祖跨海大橋計劃,另一就是馬祖藝術島的計劃。

當時蔡總統行程匆促,謙虛的劉增應,只提了馬祖跨海大橋計劃,也得到蔡總統熱情迴應。馬祖藝術島的建議案只藏在嘴邊,沒有機會說出。

但是馬祖藝術島悄然成爲住民與縣府團隊,一個美麗的想望,籌備工作持續進行,對於當時面對的地方資源不夠、專業人才不足等問題,大家集思廣益,尋求突破的可能性。

文化總會副秘書長林錦昌,反而成爲馬祖的貴人,當他了解馬祖朝野希望以藝術開發,作爲馬祖文化治理,翻轉命運時,深受感動,他把馬祖發展的計劃,向蔡總統報告,並以文化總會的角色,進行撮合,提供協助,鼓吹藝術家、策展人、建築師跨海支援,5年之後的今天,呈現出「馬祖藝術島」蓄勢待發的滿滿企圖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