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秀枝》屏東圖書館獲得兩項國際大獎

簡秀枝》屏東圖書館獲得兩項國際大獎

MAYU 團隊爲南臺灣打造的《屏東圖書館》,最近獲得Architizer A+Award 在今(2022)年所頒發的兩個獎項:一是Architecture+Adaptive Reuse的 Popolar Choice Winner,另一是Library 類組的 Special Mention。

當聽到屏東圖書館得Architizer A+Award 獎項,心中滿是喜悅,6月17日專程南下,在高雄苓雅區約訪了張瑪龍、陳玉霖兩位建築師,素樸的辦公空間,洋溢着務實建築人的研究型企業文化,兩位建築師平實的談吐,令人印象深刻。

提起臺灣知名建築師團隊MAYU,就不能不談緣份。而緣份,一直讓MAYU合併、壯大,成爲建築熱忱傳承的典範,也是土洋建築團隊合併無間的契機。因爲相信緣份,就會加倍珍惜,互補角色,打從心底的不計較。

「我們沒有盯着會計帳簿,心裡所想的,始終是怎麼把設計做得更好!」

MAYU建築團隊,是張瑪龍與陳玉霖,他們是臺南成功大學建築系畢業的學長學弟、也是師生關係。相差16歲的兩人,不約而同赴美深造,也各自開業成立建築師事務所,2010年是他們事業聯姻的開始,聯手出擊高雄《大東藝術文化中心》的公共工程標案,以鮮明出色創意,從20幾組競標中脫穎而出,從此,MAYU成爲南臺灣極富創意與專業素質的建築師事務所,從此接案不斷、獲獎無數,成爲「成大建築精神傳承」的佳話。

張瑪龍(1957-),臺北市人,師大附中畢業,1979年畢業成大建築系,1983年取得美國伊利諾大學香檳分校建築碩士學位,1999年取得成大建築博士學位。創業後,移居高雄,曾獲第十屆中華民國傑出建築師表掦。任教於成大、雲林科技大學、樹德科技大學等近30年,並常受邀參與工作營、設計評圖及演講。於1999年創立張瑪龍建築師事務所,逾60位建築專業人員。2010年與陳玉霖建築師事務所合併,共組「MAYU Architects」。

陳玉霖(1973-),臺北市人,1995年畢業於成大建築系,隨後於美國哈佛大學設計學院取得建築碩士學位(with distinction, 2002)。於哈佛就讀期間,受頒又稱Core Prize的Araldo Cossutta年度傑出設計獎。畢業設計提出迴應當代都市境況的「都市-建築」辯證策略,並獲提名哈佛畢業設計獎。

陳玉霖的專業工作經驗包括西班牙「Francisco Mangado建築師事務所」,參與《薩拉戈薩奧運村》競圖及《旁波隆那奔牛節博物館》競圖。於2002-2006年間,任職于波士頓William Rawn聯合建築師事務所,參與威廉斯學院62級戲劇及舞蹈中心及Loomis Chaffee學院表演藝術中心設計案。

陳玉霖返國後,從2006年起擔任成功大學建築系兼任講師指導設計課程,並受邀參與工作營、設計評圖及演講。

目前爲臺灣及美國麻州註冊建築師。於2006年創立「陳玉霖建築師事務所」, 2010年與張瑪龍建築師合組「MAYU architects+」團隊於高雄。

張陳聯姻迄今12年,度過了「1年之守、3年之痛、5年之離、7年之癢、10年之約」的俗世戒律,迎向高度信任與默契的未來,陳玉霖守護細部運作的每一個細節,而張瑪龍幾乎完全放手,只在前置作業、後勤支援以及過程中提綱挈領、腦力激盪中,持續扮演精神導師。

近年MAYU 團隊作品,社會反應極佳,例如,高雄市《大東文化藝術中心》嬴得國家卓越建設獎-最佳規畫設計類卓越獎、國際宜居城市大獎-銀獎;《愛河之心》是世界卓越建設獎公共建設類全球首獎;《旗津風車公園》、《翠華人行景觀橋》則捧回國際宜居城市大獎-金獎、《臺南市東區裕文圖書館》、《國立高雄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院》等,都深受喜愛,2009年榮獲「第十屆中華民國傑出建築師-規劃設計貢獻獎」、2017國土建設特別貢獻獎(世界不動產聯盟(FIABCI)臺灣分會)、

2018臺灣建築獎(高雄美國學校運動中心)、2021 國立成功大學校友傑出成就獎、2021灣建築獎(臺灣建築師雜誌社:屏東縣立圖書總館)、2022 Architizer A+Award: Popular Choice Winner /Adaptive Reuse Category, Special Mention /Library Category (屏東縣立圖書總館),可說成果豐碩。

紙本式微,圖書館發展新風向

許多人都在問:紙本式微,圖書館還有需要嗎!?答案不但是肯定的,而且,倍顯其重要性。在張瑪龍眼中,圖書館是最會跟社會脈動不同而調整功能的一個建築物,當社會需要文化上的一些養分的時候,即要調整室內的可能性。

圖書館建築物一旦落成,站在那裡,一站就是50年,甚至100年。50年中間,社會變動這麼快,網路新的,對於小朋友教育新的想法,老人社會新的議題,今非昔比。而圖書館與美術館、音樂廳,也不一樣,功能上的差異懸殊,與整個社會發展脈動,息息相連。

陳玉霖分析指出,從20世紀,大家用始討論,在數位時代,圖書館到底扮演什麼功能角色。

其中有一個重要截點,就是荷蘭建築師雷姆·庫哈斯(rem koohaas,1944-)的西雅圖《公共圖書館Seattle Public Library》,他彷彿以該圖書館的設計,預見了未來許多事,爲數位時代,圖書館的新角色,提出標準答案,也就是說,圖書館從注重紙本閱讀,轉換成知識載體。

提到西雅圖《公共圖書館》,是美國西雅圖公立圖書館系統的旗艦館,也被歸類爲美國著名的解構主義建築。擁有獨特和突出外觀,以若干分立「浮動平臺」爲構造,整個建築,就像置身在一個大蜘蛛網中。總承包商是波特蘭的霍夫曼(Hoffman)建築公司。

位居市中心的西雅圖《公共圖書館》,是幢56公尺高,由11層的玻璃和鋼鐵組成的建築。該館在2004年5月24日落成啓用。佔地3萬4千平方公尺,容納約145萬書籍和其他資料,其中包括超過400臺電腦,向公衆開放,另設有一個地下公共停車場。頭1年的使用率超過200萬人,曾贏得《時代Time 》雜誌2004年最佳建築獎,與2005年美國建築師協會的傑出建築設計獎(AIA Honor Awards)。

臺灣設計學院院長張基義,曾以「建築向右走:傳統機能再蛻變」,介紹了西雅圖《中央圖書館》,足見該建築的重要性。

張基義在文章上提及,該館開館當天,涌入兩萬6千名好奇民衆,之後每天都有上萬人進出該館,人氣頂盛。該座11層樓高、由網狀鋼結構所包裹的折版狀建築外型,象徵着西雅圖周遭的山脈錯移,以及河流轉折,是融合傳統紙本書籍,與當代網路的劃時代圖書館,成爲不折不扣的「都會公共客廳」。

其中,特殊的造型與空間配置,實踐了雷姆·庫哈斯對當代圖書館機能的研究,他堅信,當代圖書館主要機能,必須從傳統收藏圖書,轉變成以書籍與空間的交流場域。

機能改變了,傳統單一的空間模式,也必須跟着改變,並在空間上,提供社交功能。那些嶄新的機能空間,力求其垂直分佈,藉以突破紙本書籍流通的障礙,確保資訊獲取方式的平等性。

雷姆·庫哈斯以辦公區、紙本書籍與資料區、互動交流區、商業區、公園區等5個區域,發展西雅圖圖書館的架構。該5區相互錯落交疊,各區平臺之間的空間爲交易區,用於工作、交流或閱讀。

至於中介空間交織,建築形體因平臺大小和高低變化,形成錯落有致的空間形態。在張基義等建築設計專家眼中,雷姆·庫哈斯設計案裡,展現有趣手法,就是環繞著書架的坡道,跟美國建築師法蘭克·洛伊·萊特 (Frank Lloyd Wright,1867-1959)所設計的紐約古根漢美術館(The Solomon R. Guggenheim Museum)一樣,人們可以藉由環繞坡道,看那擺在架上一本本的書籍。

陳玉霖也感同身受,他完全認同現在圖書館,着重知識的傳承,媒介多元,可能是書本,可能是網路、影音,或者面對面的交談、講座,因此,現代圖書館需要更多不同形式的空間,爲了方便不同的知識傳遞發生。

現代圖書館的programming ,比以前圖書館複雜很多,逐漸變成會跨越別種建築的類型,例如,像美術館、學校,都是因爲知識傳播的不同,讓圖書館看起來更像許多類型,圖書館變得活潑有趣,好像無所不能。

作者爲典藏雜誌社社長

照片來源:作者提供。

●更多文章見作者臉書,經授權刊載。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