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秀枝》達利「超現實」遺作大展在臺北

簡秀枝》達利「超現實」遺作大展在臺北。(照片來源:天才達利展海報截圖)

【愛傳媒簡秀枝專欄】

一、前言

「我和瘋子的唯一區別,在於我不是瘋子。我和人類的唯一區別,在於我是瘋子」這是超現實藝術家達利的自我介紹,些許詭譎,但一針見血。

他的創造力,來自於對於藝術、科學、哲學的深刻的理解,持續不斷的找尋事實中的現實,並「超越」現實。而他的超現實想像,並非憑空而出,在無數的實驗與鑽研中。

今(2022)年最特殊的國際大展「瘋癲・夢境・神曲-天才達利展」,在中正紀念堂2、3展廳舉行,跨年當天下午舉辦開幕儀式,元旦起正式對外開放,這是2012年以來,睽違9年的達利遺作的再現,深受矚目。

本次展出的作品,悉數來自西班牙達利戲劇博物館,百幅作品真跡,總價超過新臺幣27億元,展覽跨度,從青少年的啓蒙時期,到老年對自身宗教觀的作品詮釋,以及他對科學發展的好奇、對舞臺劇設計的迷戀,相當完整,就在跨年當天正式開幕。

因爲藝術家是國際重要藝術學派,夠大牌,個人辨識度也高,展品內容豐富,布展也很用心,爲今年的漫長年假,爲國人增添了充電、審美好去處。

去年,臺北故宮博物院推出《鎮院三寶》大展,轟動一時。北師美術館《光—臺灣文化的啓蒙與自覺》展覽,又因《甘露水》失而復得,加入展覽,帶來閃爍藝光,發人深省,具有美術史與現、當代文化價值。好展覽相繼不遠,一趟路,可以看足,看夠,滿載而歸。

二、2022年臺北達利展五大亮點

A、《神曲》系列百幅作品聚集

《神曲》(Divina Commedia)達利最知名的系列作品,靈感來自文藝復興重要推手、義大利詩人但丁所創作的《神曲》,包含「地獄篇」、「煉獄篇」、「天堂篇」,透過生動有畫面感,又寓意深遠的詩句,構築出人間之外的世界觀,啓發許多文學影視作者,參考《神曲》對於天堂、地獄進行描寫。

達利也不例外,他花費近10年的時間,研究但丁詩篇,以他的獨特視角,暢遊在詩句之中,因此創作了上百幅作品,詮釋天堂與地獄,一氣呵成,也全部在臺北展出。

B、經典「軟時鐘」符號現身

堪稱達利另一個代表性符號作品,是1931年創作完成的《記憶的永恆》,也叫《融化的時鐘》或《軟鍾》。

據說該靈感,來自於卡門貝爾起司,既柔軟又奢華,獨立、怪癖、偏執,一以貫之。觀衆可以從臺北場展覽中,從《尋找第四度空間》以及《膨脹-50種魔術繪畫秘訣》等作品,感受達利魅力。

C、達利臨摹名畫溯源重現

達利生前非常仰慕維拉斯蓋茲 (Diego Velazquez) 與維梅爾 (Vermeer van Delft) 兩位藝術家。拉斯蓋茲是西班牙文藝復興後期的重要藝術家,他的作品《侍女》是藝術史上,成就極高,無論在構圖、光影、人物描繪,極受到肯定。維梅爾是畫出《戴珍珠耳環的少女》的知名藝術家,觀衆可以在展覽中,透過達利臨摹與重新詮釋,欣賞到世紀繪畫大師的經典名作。

D、達利X迪士尼動畫短片

達利也曾與迪士尼公司,聯名合作推出動畫短片《命運》(Destino),敘述了古希臘神話的時間之神柯羅諾(Chronos)與一名凡間女子墜入愛河的故事,該片曾獲得2013年奧斯卡最佳動畫短片獎提名。在這次的展覽中,《命運》在臺首映。

E、重現經典「梅維斯廳」現場

除了畫作,這回展廳設計,別出心裁,特別授權重製西班牙達利戲劇博物館定點裝置,例如,「梅維斯廳 Mae West room」、「倒映畫裝置 Le Crane」⋯等,作品,讓觀衆更完整享受天才達利,對於藝術裝置創作,無與倫比的魅力所在。

三、達利的價值

達利(Dali ,1904 ~ 1989 ),是著名西班牙王國加泰隆尼亞畫家,是位具非凡才能和想像力的藝術家,與夢相關的超現實主義作品,讓他一泡而紅。

同時,也有人把當作與畢卡索(Pablo Picasso,1881-1973)和米羅(胡安·米羅(Joan Miró ,1893-1983)一同被認爲是西班牙20世紀最有代表性的3位畫家,不但讓西班牙朝野引以爲傲,更影響舉世藝術發展深遠。

如同這次時藝團隊在宣傳資料上,言簡意賅地指出,達利代表整個藝術界中某個概念的頂點,他呈現個人作品與個人特質、公共生活與私人生活同步發展,並與他們合而爲一體。達利就像一臺無以倫比的機器,在想像中,結合思維與創意。

他開創了獨特的圖像與文學意象,發展出具個人色彩的標誌,爲他生活的時代,以及21世紀的人們,提供了集體想像的空間。達利在作品中,把怪異夢境般的形象,卓越繪圖天賦,以及受文藝復興大師影響的繪畫思維,兼容幷蓄,反芻展現。

獨特繪畫才能之外,達利的繪畫藝術,與電影、雕塑和攝影藝術接軌,與影像藝術家的豐富合作,塑造極具個性,又能得到認可的作品風格,這種風格,十分振奮人心。

1982年西班牙國王胡安・卡洛斯一世,正式加封達剩爲普波爾侯爵,備極尊榮。

四、達利藝術

達利承認自己表現了一種夢境與幻覺,有如弗洛伊德所揭示的境界。爲了尋找這種超現實幻覺,他們像弗洛伊德一樣,去探索精神病患者的意識,認爲他們的言論與行動,是潛意識世界的真誠反映,在日常生活中,是見不到的。

對於超現實主義畫家來說,這是些至爲珍貴的素材,因此,達利的許多作品,總是把具體的細節,過度描寫和任意地誇張、變形、省略,以及以象徵手段,結合使用,創造一種介於現實與臆想、具體與抽象之間的「超現實境界」。讀他的畫,人們既看懂所有細節,從整體上,又感到荒謬恐怖,違反邏輯,怪誕而神秘。

達利在超現實主義繪畫中,影響最大,持續時間也最長。不僅他的畫,還有他的文章、口才、行動,以及他的打扮,都無不在宣傳他的「超現實主義」。

達利在發揮和運用自己的想像力上,可以說超越了他們的超現實主義繪畫羣體,有些作品除了傳達無理性、瘋狂和一定程度的社會哲學觀外,有時還反映着人們的時髦心態。

達利贊成人應該培養真正的幻想,像臨牀的妄想狂一樣,而受理性控制的人的精神背後,仍保留有一些剩餘意識。這些剩餘意識使人處在靜態之中。

他偏愛的幻覺形象常常被不斷重複,如帶有許多半開的抽屜的人形,蠟樣軟化的硬體物體,抽絲樣細長的獸腿以及物體向四周無重心地飛開的景象等等。

同時達利的藝術創作,被指出與當時的科學發現有關。西班牙巴塞隆納的兩位大學教授埃利納·岡蒂奧拉(Elena Guardiola)和約瑟厄・貝諾斯(Josep-E.Banos)曾指出:「達利對科學極感興趣。1930年代,他集中在雙重影像與幻覺的興趣。1940年代他轉向了普朗克的量子論,並於1945年後開始了他的核物理或原子物理時期和核神秘主義時期;在1955年至1978年這段時間,他的作品深深地受到遺傳學,特別是DNA及其結構的影響。」

五、達利的背景

A、死去哥哥的附身、轉世

達利(1904-1989)出生在西班牙巴塞隆納旁,叫費格拉斯(Figueres)的小鎮。達利有3個手足,哥哥大他3歲,在他出生9個月大時,死於腸胃炎,這對達利的世界觀影響很大,包括人格危機,導致他一度認爲自己是死去的哥哥的複製品。

達利父親是名中產階級律師和公證員,對達利非常嚴厲,達利5歲時,父母把達利帶到哥哥墳前,告訴他,他是哥哥的轉世,達利相信了那樣的說法。

達利父親對於他唯一的兒女,掌控欲很強,達利參與超現實主義活動,達利娶妻,父親都表達過強烈不滿,但達利不爲所懼,還是一意孤行,把父親的威嚴,拋諸腦後。

達利還有一個小他3歲的妹妹,曾爲他出傳記書,算是他身處矛盾、衝突連連的家庭避風港。1921年2月,達利的母親死於乳腺癌。當時達利年僅16歲,母親的去世,是他早年歲月的重大的打擊。

達利父親後來續絃,娶了母親的親妹妹爲妻,達利基於對阿姨的敬愛,沒有抗議父親再婚,看似前衞的達利,在情感上,其實是傳統保守的。

B、雷蒙・皮喬特引路,走上藝術

與藝術的源起,在1916年,達利與家人在卡達克斯的旅行中,首度瞭解當代藝術,他認識了雷蒙・皮喬特(Ramon Pichot)一家。

拉蒙是一名當地藝術家,常常到訪當時的藝術之都巴黎。在雷蒙的建議之下,達利父親把達利送到胡安·努涅茲的繪畫課上學習。第二年,他父親就在家中用達利的炭筆畫作品,舉辦了一次畫展,算是初試啼聲。

1919年,年僅14歲的達利,分別在菲蓋拉斯市政歌劇院和巴塞隆納,參加了當地藝術家聯展,後者由巴塞隆納大學校長親自爲他頒獎。

當達利就讀於拉蒙・蒙坦內爾學院7年級時,與幾個朋友一同編輯了雜誌《本科》。雜誌中包含插畫,詩歌和一系列關於戈雅、委拉斯開茲和李奧納多・達文西等畫家的文章,對他帶來思想與創作上的啓發。

所以,達利早期的作品,以反應童年生活爲主,例如,親朋好友、家鄉風景等。這回展覽,就安排了2幅達利早期作品,一幅是創作於1919年的《達卡克斯港口》,另一幅是《大提琴家理查・畢邱Richard Pinchot》,都是達利早年熟悉的場景,以及非常麻吉的老朋友,說明了達利的創作源起,以及他懷舊性格。

1922年,達利離開了著名的馬德里學生公寓,開始了在聖費爾南多皇家美術學院的學習。身高1米72的達利,留着長髮,和連鬢鬍子,一副19世紀晚期,英國社交界的打扮,憑藉怪誕風格,和花花公子般的行徑,很快抓住外界眼光。

然而,真正讓達利名聲鵲起的是他的繪畫,他在繪畫中,探索立體主義,並吸引了後來成爲西班牙藝術界傑出人物的注意,比如費德里戈・加西亞・洛爾卡、路易斯・布努埃爾、荷西・貝羅(José Bello)。

當時的達利,其實並不完全理解立體主義的原則,他的理論源泉,僅限於出版物刊登的文章,和畢肖特給他的一本目錄,因爲當時在馬德里並沒有立體主義畫家。

1924年,還沒有出名的達利,首次爲一本書做了插畫,那是一本加泰隆尼亞語詩集《里爾的巫婆》,作者是達利在公寓裡的一個朋友,詩人卡洛斯・發傑斯・德・克里蒙特。

達利很快熟悉了達達主義,並在後來的藝術生涯中影響巨大,在公寓的日子裡,達利還與年輕的洛爾卡交往深厚,但這段交情,最後以達利拒絕了這位詩人的示愛而告終。

1926年,在期末考試前不久,達利因煽動學生鬧事而被暫令停學而被學院開除。他繪畫技巧成熟,通過1926年完成的《麪包籃(The Basket of Bread)》,可見一斑。

同年,達利第一次去了巴黎,在那裡結識了令他深深敬佩的畢卡索。當時畢卡索已經從祖安・米羅那裡聽到很多關於達利的讚譽。在隨後幾年達利發展個人風格時,他的作品深受畢卡索和米羅的影響。

早在1920年代,一些貫穿達利一生作品的風格就已經初現端倪。他從各種畫風中汲取營養,從古典學院派到最具開創性的先鋒派。古典派的影響主要來自於拉斐爾,布龍齊諾,蘇巴朗,弗美爾,當然還有委拉斯開茲。達利有時在不同作品中,分別使用傳統和當代繪畫技法,有時又在一幅作品中,將二者融爲一體。

1927年,達利參加了「伊比利亞藝術家協會」,從那時起開始在馬德里,達爾瑪等地的畫廊舉辦畫展,他在巴塞隆納舉辦的畫展,吸引了社會上極大的注意力,被當時人們認作新一代畫家中最有前途的天才之一,然而,人們對他的關注,譭譽參半,有讚美也有爭議和批評。

在這一時期,達利模仿大師委拉斯開茲蓄了顯眼的翹鬍子,這成爲日後他個人特徵中的一部分。

C、達利的枕邊人

1929年8月,25歲的達利,從巴黎來到家鄉西班牙度假,結識了比他大10歲的俄羅斯女孩愛蓮娜・伊萬諾瓦・迪亞克諾瓦(Helena Diakonova,1894-1982),即加拉・艾略華特・達利,是他未來的妻子,也是他一生最重要的「繆斯」。

卡拉比達利大10歲,是多位藝術家的繆斯女神,當時她已婚,丈夫是法國詩人,超現實主義運動發起人之一保爾・艾呂雅(Paul Éluard ,1895-1952),他們還育有一女瑟希・艾勞(Cécile Éluard,1918-2016)。

兩位才子同時愛上一個繆斯,其實是件痛苦的事。儘管保爾・艾呂雅才華橫溢,妙筆生花,但他對金錢的鄙夷和不屑一顧,令加拉頭痛不已,她嚐盡了沒有金錢而又必須活下去的滋味,所以,儘管他們還有一萬個相愛的理由,可以延續婚姻下去,但卻逃不出金錢樊籬。

當保爾・艾呂雅還在苦苦等待加拉,回心轉意,給他回眸一撇時,達利及時用畫筆,把加拉的青春和所有情愛,都封存在了一張張畫布上。度假結束後,卡拉沒有回到巴黎,從此在達利身邊,陪伴了他一生一世。達利崇拜卡拉,視她爲聖母化身。

在他的畫裡,激情的描繪都集中在她的身上。在達利晚年所畫的宗教主題畫中,他毫不掩飾地把卡拉畫成聖母,也畫出了卡拉在他心目中的「超現實」形象。

1982年加拉以88歲高齡去世後,達利失去了靈感的繆斯,完全失去生活熱情,數度傳出自殺消息,寞落過殘生,也從此停止創作。1989年達利以85歲之齡過世,晚了加拉7年。

六、後記

「瘋癲、夢境、神曲-天才達利展」展期,從今年元旦至4月13日,因爲臺北目前展覽場地闕如,只能窩居在中正紀念堂一樓的2、3展廳,對這樣一位國際重量級藝術家,只能選擇在那樣龍蛇雜處的非專業場地,實在值得文化部檢討改進。

目前臺北故宮文獻大樓整修中;史博館己整修3年,還是進行式,何時開館遙遙無期,而國父紀念館、臺北巿立美術館、臺北當代藝術館,都有屬性分衆及館方規劃。「時藝」和「聯合」兩個具備30多年國際展口碑和經歷的團隊,彷彿像被廢了武功的戰將,目前臺北只有中正紀念堂的展場可展,而中正紀念堂展覽廳,有如高級菜市場,吵雜又簡陋,安排國際藝術展覧,實在太寒酸。

疫情持續,國人出國看展覽的機會,還要後延,如果文化部能協助釋出適合專業國際大展的場地,當是全民之福。

作者爲典藏雜誌社社長

照片來源:天才達利展海報截圖。

●更多文章見作者臉書,經授權刊載。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