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碳績優村裡出爐!環境部推低碳永續家園拚淨零 全民行為改變促淨零

高雄市旗山區東昌裡(糖廠社區發展協會)推動蚓菜共生結合不彎腰菜園,打造社區型環教場所。圖/糖廠社區發展協會提供

受氣候變遷、全球升溫影響,各地面臨的生態破壞、水患、高溫、公共衛生等問題更加頻繁,氣候危機日益明顯。環境部歷年來推動「低碳永續家園」計劃,以村裡作爲實踐減碳、淨零的核心場域,透過減緩及調適行動,養成民衆減碳意識及綠色消費習慣,形塑社區節能減碳文化,由下而上提升國家整體氣候韌性,成效逐漸顯現。

爲提供績優村裡有更多平臺展現多元減碳成果,特辦理低碳村裡競賽活動,希望透過各村裡減碳經驗傳承,讓更多人知道減少碳排的重要性。12月15日由環境部薛富盛部長親自頒發獎座給38個獲獎村裡,表達最高的敬意與謝忱。

低碳村裡攜手減碳 響應永續綠生活

環境部肯定並鼓勵今年競賽活動各地村(裡)社區已建立具有「低碳生活」的特色模式,由村裡思考在地問題,自己提出減碳行動、一起討論參與,進而營造到家戶中,推動民衆以自身的行爲改變,逐步提升具體減碳效益。

今年度評選的績優村裡,充分展現社區推動經驗的多樣性,例如宜蘭縣員山鄉內城村結合小農推動有機友善農特產;社區裝置微水力發電,推動水環境生態永續發展;透過舊建築活化,創造低碳旅遊。

高雄市旗山區東昌裡以「環境永續—三生共存共榮好家園」爲社區發展願景,結合居民社區營造意識,恢復椪糖與香蕉絲工藝傳承,培育社區籌組自主財源。推動蚓菜共生結合不彎腰菜園,以友善環境耕作、綠牆與雨水回收系統,打造社區型環教場所

雲林縣西螺鎮埤頭裡致力於農電共榮,辦理太陽光電說明會,推動不同產業設置太陽光電自發自用;且成立防汛守護隊,成爲水患自主防災社區。

臺北市萬華區騰雲裡以水蕨培育結合在地飲食發展特色產品,將販售所得回饋社區;盤點節能創電空間,擴大社區綠能涵蓋範圍。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裡與鄰近社區及校園透過公民電廠、綠能講座、節能減碳教育課程、環保小學堂等多元管道,教導民衆從生活中落實節電節能習慣;推動長者共餐、低碳飲食、社區農場及生廚餘堆肥場等行動,形成在地循環經濟。

新竹縣寶山鄉新城村透過製糖產業轉型,取得柑橘產品碳足跡標章,不僅照顧老農、帶動就業人口,且發展推廣食農教育,打造綠色全齡友善空間,創造低碳旅遊、社區產業營收,社區已有明顯經濟效益。

宜蘭縣蘇澳鎮朝陽裡與企業合作公民電廠,透過民衆參與出資認購,成爲綠色小鎮。社區推動友善漁業,有機種植循環咖啡、環保旅宿等,打造爲有機農業、綠能社區、低碳旅遊爲一體的發展模式。

苗栗縣頭屋鄉明德村以養蜂爲主題形成社區特色,發展生態環境教育,以廢棄木材再利用爲蜂箱,結合養蜂與原生植物覆育野蜂,推展成爲生物多樣性示範點;透過節能燈具團購模式,方便村民共同參與。

臺北市大安區古風裡將廚餘改造爲堆肥以種植菜園,蔬菜作爲共餐食材,推飲食零浪費;利用廢油、咖啡渣開創手作香皂減廢再利用課程;以「古風小白屋」爲中心開創修繕課程,透過「行動修復車」使物品延壽再使用、服務代替購買等,實踐循環經濟。

臺東縣延平鄉武陵村全民參與傳承布農族文化,以油芒復耕發展爲特色產業。同時結合部落文化,發展低碳旅遊與環境教育,凸顯原住民傳統文化。期待這些社區在地行動在永續發展上累積的成果,能更普及地向更多人傳達減碳意涵,吸引更多人實踐減碳行動。

績優村裡經驗分享 展現在地行動亮點

自 104年起,環境部推動低碳永續家園評等計劃,評覈村裡在生態綠化、綠能節電、綠色交通、資源循環、低碳生活及永續經營等六大面向的積極表現。截至目前,全國累計 1,341個村裡取得評等,包括 128個銀級、 1,213個銅級。分析 1,341個認證村裡的執行成果,主要集中在區域綠化、推動設備節能、以及利用各類資收物連結地方特色再製爲在地文創商品等行動,藉此吸引遊客的關注,不僅促進在地觀光和文化產業發展,也提高了廢棄物的附加價值。這些村裡透過實踐低碳行動,增進在地氣候韌性。爲擴大低碳永續家園的示範效應,環境部於112年8月至9月辦理 4場「低碳永續家園績優村裡工作坊」,分享各地村裡的執行經驗。

凝聚2050淨零共識 共造永續家園

環境部長薛富盛呼籲,在實現淨零排放目標的過程中,各地村裡積極面對氣候變遷所帶來的問題,依據地方特色、物盡其用,每個村裡都是推動低碳行動的先行者,也是生活轉型的重要典範。而民衆的「行爲改變」更是減碳重點之一,希望藉由每一位民衆的參與,共同執行減碳行動,從基層擴大影響層面,讓臺灣成爲世界淨零排放的典範。

歡迎至低碳永續家園資訊網,瞭解更多村裡的減碳亮點。

宜蘭縣員山鄉內城村(內城社區發展協會)裝置微水力發電,推動水環境生態永續發展。圖/內城社區發展協會提供

環境部長薛富盛(中)15日頒獎表揚低碳永續家園的認證村裡。圖/環境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