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守高原巡診雲端 用腳步丈量生命厚度

原標題:“最美新時代革命軍人”、“全國三八紅旗手”、聯勤保障部隊第941醫院重症醫學科主任張瑛(引題)

堅守高原巡診雲端 用腳步丈量生命厚度(主題)

張彥昕 中國婦女報全媒體記者 陳姝

“把使命高高舉過頭頂,把困苦牢牢踩在腳下。”“海拔高境界更高,環境苦決不言苦。”……在聯勤保障部隊第941醫院內,隨處可見閃耀着光芒的標語,對於已經在高原堅守了30年的重症醫學科主任張瑛而言,這些信念早已融入她的生命裡。

在醫院的榮譽室裡,“全國三八紅旗手”“最美新時代革命軍人”“全軍備戰標兵個人”等各式各樣的證書和勳章,見證了張瑛守護生命健康的奉獻;在海拔四五千米的星空中,默默訴說着聯勤軍醫守護戍邊戰士和高原牧民的動人故事。

堅守信念——雪域高原的生命之約

20世紀70年代,張瑛出生於青海,那時候青海地區的交通不便,醫藥衛生條件也相對落後。高考後她選擇了學醫,開啓從醫之路。大學就讀期間,正值全國上下掀起向孔繁森同志學習的熱潮,她被孔繁森“一腔熱血灑高原”的英雄事蹟深深感染,更加堅定了學好本領、報效國家、服務羣衆的信念。

大學畢業後,張瑛毅然選擇回到哺育她成長的“三江之源”,經特招入伍,成爲原解放軍第四醫院的基層醫務工作者。

張瑛入伍第一年,一場突如其來的自然災害襲來,青海玉樹遭遇數十年不遇的特大雪災。醫院決定派出5人醫療分隊趕赴災區,張瑛主動請纓,第一時間向組織申請參加醫療隊。那時的她還沒有上過高原,加上年齡小、經驗少,醫院領導本不願讓她冒險,最終經不住張瑛的軟磨硬泡,便同意她隨隊支援。

20歲的張瑛把體溫計揣在胸口,跟着醫療隊前往海拔5000米的瑪多縣。奔赴災區的路上飛雪漫天,張瑛產生了高原反應,頭痛胸悶,有時還噁心嘔吐,但她依然堅持向山上走。

去重災區巡診時,每天早上7點出發,晚上9點後才能回來。巡診路上積雪最深能達1米多,馬過不去時,醫療隊員們就堅持肩扛背馱,帶着藥品器械、冒着生命危險,挨家挨戶地送醫送藥。

巡診到瑪多縣時,有二三十名藏區羣衆慕名趕來,把醫療隊團團圍住,向他們尋醫問診。張瑛聽說他們是冒着嚴寒從很遠的地方趕來時,立即在雪地裡給大家看病發藥,還把自己的乾糧分給老人小孩吃。

“第一次上高原那種難受的感覺令我難以忘懷,但我並沒有因此停下腳步,而是咬牙堅持一次次上高原,逐漸適應了高海拔環境,成爲一名能登山、能坐診、能急救的高原醫生。”張瑛說。

此後30年,張瑛的足跡深深烙在青藏高原的土地上。她先後參加了青海玉樹和甘肅積石山等地的雪災、地震救援工作,多次參與重大演訓保障任務,常年請纓帶隊巡診喀喇崑崙哨所,海拔4000米以上的雪域高原是張瑛除了重症醫學科病區以外最熟悉的地方,最長的一次任務,她在雪域高原守了360多天。

守護健康——雲端哨所的生命防線

回望堅守高原、巡診雲端的三十載時光,張瑛的足跡遍佈青海省6州2市45個縣區,參與救治了上萬名駐地官兵和各族羣衆,爲高原官兵和人民羣衆的健康保駕護航。

“戰士守護高原,我們守護戰士。”張瑛曾經給自己許下一個諾言:走過喀喇崑崙上的每一個哨所,攀登更高的山峰。她是這麼說的,也是這麼做的。

在某次醫療保障任務中,她要前往某高地爲官兵提供高原藥品和醫療器械。路上有兩道“難關”橫亙在醫療隊面前:第一道是一條垂直落差近500米的山路,第二道是一條碎石嶙峋的陡崖峭壁,而每名隊員都揹着將近10公斤的物資。

在嚴重缺氧的高原環境下,每向前走一步都異常艱難。他們分成兩組,一半隊員頂着揹包走在前面,遮擋碎石;另一半隊員用手撐住前面隊員,防止滑倒跌落,經過數個小時的攀爬,醫療隊終於抵達任務高地,張瑛成了第一個登上該高地的女軍醫。

執行任務期間,5名重度高滲性脫水、昏迷傷病員被送到張瑛所在的衛生營,其中情況嚴重的病員已經呼吸急促,血氧和心率不斷下降。爲了時刻掌握傷病員情況,她和其他醫療隊員連續進行救治作業,日夜不休地值守在傷病員身邊,直至所有傷病員轉危爲安。等他們康復重返高地後,張瑛依然擔心他們的身體恢復情況,每天都掰着手指頭計算巡診他們所在連隊的時間,反覆叮囑身體恢復期間的注意事項。

每次巡診,張瑛都會和隊友將複雜的醫學知識印製成淺顯易懂的“口袋”手冊,並把身上所有的口袋都塞滿糖果辣條,這些都是給山上官兵最好的禮物,年輕的戰士們守在邊關,一顆糖果就能溫暖他們好一陣子,他們也親切地稱呼張瑛爲“張媽媽”。

後來,張瑛收到了某哨所官兵的來信——“您像和藹可親的母親那樣關心愛護我們。”“有你們守護我們的健康,我們就可以全身心地紮根高原、建功邊防,把祖國的邊境線守護好,把身後的萬家燈火守護好。”……字字句句真切,在這離天最近、離家最遠的地方,她的每一步腳印都在丈量生命的厚度。而那些被她治癒的戰士,正站在更高的哨塔上,用青春爲祖國編織最堅固的經緯線。

傳承奉獻——精神火種的傳遞

只有切身體會過高原的苦,才能設身處地地思考高原官兵的健康醫療需求,更好地服務高原官兵。

一次,在某邊防連巡診期間,前哨一名戰士突發高滲性脫水,情況緊急,張瑛和醫療隊的戰友一邊吸氧一邊對這名戰士實施急救,經過8小時的持續搶救,終於將戰士從死亡線上拉了回來。隨後,她們對這名戰士的病情進行詢問和綜合分析,發現他在日常就有不少高原病輕微症狀,但自己從未重視,甚至有“任務重要,我不能把小痛小病掛在嘴邊、太當回事”的想法。而在張瑛巡診經歷中,有同樣情況和想法的戰士不在少數。

戰士們堅強的意志和吃苦的精神讓張瑛動容,但也讓她意識到高原官兵需要針對性更強、專業度更高、普及性更廣的醫療科普和健康服務。

於是,這些年,她把高原病防治作爲研究的重要方向,在她常年耐心細緻的健康宣講和悉心指導下,體系部隊官兵高原病防治意識持續增強,急性高原病發病率大幅下降。

2023年年初,醫院計劃組建重症醫學科。她主動請纓,第一時間向醫院黨委提出了申請。6個月後,在她和戰友的努力下,重症醫學科就具備了全面開展業務的能力,運行一年成功搶救了120餘名急危重症患者。

就在2024年春節,一名去西藏旅遊的軍校學員,突發急性肺水腫,在地方醫院治療無效後,引發多器官衰竭,入院時,他恐懼地拉住張瑛的手問:“醫生,我能治好嗎?”張瑛堅定地對他說:“回到咱們部隊醫院,你就放心吧。”

爲了這句承諾,張瑛幾乎天天守在他的身旁,不敢有絲毫疏忽。因爲錯過了最佳治療時機,這名學員的情況越來越嚴重,甚至一度陷入重度昏迷。張瑛一邊通過視頻連線請知名專家會診,一邊迅速將情況上報,協調友鄰醫院進行支援。後來發現,使用ECMO的治療效果是最好的,但由於科室成立不久,條件有限,經驗不足,治療有一定的風險。

用還是不用,這個兩難的抉擇放在了大家面前:如果不用可能會錯過最佳治療時機,造成不可挽救的後果;如果立即採用ECMO治療,醫生會面臨很大的風險和挑戰。

經反覆考量,張瑛毅然選擇使用高難度的ECMO治療,經過複雜的治療,終於把學員從鬼門關拉了回來。他的父母專程送來錦旗,激動地拉着張瑛的手說:“謝謝你張主任,是你挽救了我們這個家!”

重症醫學科雖成立的時間不長,牆上的錦旗卻越來越多。張瑛相信,會有更多更加優秀的醫生在這裡成長、從這裡出發,爲雪域高原的戍邊官兵和人民羣衆的生命健康築起更加牢固的屏障。

路雖遠,行則將至。“一個人把該履行的職責履行到了、該承擔的責任承擔起來了,快樂就在其中,成就也在其中”。

在高原愛民模範醫療隊這裡,張瑛接過了接力棒,一如既往地做好一名高原聯勤軍醫該做的事,並努力帶動更多的人蔘與其中,把接力棒傳下去。

來源:中國婦女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