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保署證實 存股族補充保費520後調漲

健保署長石崇良14日表示,基於公平性原則,確實應該重新思考補充保費的費率,預計520後着手討論。(本報資料照片)

2023年補充保費收入

健保財務吃緊,擬擴大費基。健保署長石崇良14日表示,補充保費費率較一般保費爲低,基於公平原則,確應該重新思考補充保費的費率,有能力的人該多繳,「資本利得的費率不該低於一般保費」,預計520後着手討論。

健保署統計,去年補充保費收入共718億元。補充保費課徵範圍分爲6類,包括高額獎金、兼職薪資所得、執行業務所得、利息所得、股利所得、租金收入,費率均爲2.11%,而一般保費費率爲5.17%。

本報12日獨家報導,健保署擬調漲補充保費費率,且首度針對不同類別設定不同費率。至於如何調整,石崇良說,補充保費分爲6類,有些偏向薪資所得,有些偏向資本利得,有能力的人應多繳,資本利得的費率不該低於一般保費,但並非所有類別的費率都上升,有的可能會下降。

若補充保費費率2.11%拉至與一般保費費率5.17%同等,屆時股票族、包租公的補充保費恐翻倍。

醫改會執行長林雅惠認爲,二代健保後,實施保費「雙軌制」,加深健保收費不公的情形,應重新建立一套收費制度,在相同收入之下,強調「水平公平性」原則,且不僅討論補充保費費率,還要與一般保費通盤檢討,才能真正做到「量能付費」。臺大公衛學院院長鄭守夏認爲,補充保費試辦至今10年,已有足夠資料可以回頭檢視,應將補充保費被保險人的所得歸戶,做爲費率調整的基礎。

二代健保補充保費起扣點爲2萬元,單筆給付金額若未超過2萬元,可以免扣補充保費,若單筆金額超過1千萬元時,則以1千萬元計算。由於國內所得逾1千萬元的人變多了,石崇良說,1千萬元上限應該提高。醫改會曾盤點坊間多種逃費手法,例如大老闆將多筆收入並單處理,遠超出1千萬元,但只需要繳交一次補充保費,也有投資族刻意拆單,讓單筆收入低於2萬元。

鄭守夏認爲,可以討論調整1千萬元上限,但不宜取消天花板;至於補充保費單筆收入下限,過去是5千元,在朝野共識下已調整爲2萬元,目前不需要調整,但對於技術性規避的民衆,政府應着手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