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保開源 瞄準房屋、證券交易收入
健保署長石崇良拋出改革想法,房屋轉售、證券交易等若能作爲健保補充性財源,一般保費費率的成長就不用那麼快。(姚志平攝)
健保財務收不抵支,健保署長石崇良拋出改革想法,目前健保收入高達75%來自以薪資所得爲主的一般保費,應思考結構的調整,房屋轉售、證券交易等若能作爲補充性財源,一般保費費率的成長就不用那麼快。醫界人士力挺,全球貧富差距正在擴大,這是公平正義的問題,應讓有錢的人多付一點。財政部則迴應,目前尚未接到衛福部提出該項要求,還要視後續政策決定。
石崇良指出,健保開辦近30年,實際上只漲過兩次費率。2次調漲後,經歷2次調降,2021年才重回2010年的5.17%。當時收入仍不足,但遇到經濟起飛,靠着補充保費維持當年度的平衡。
「怎麼撐到現在我也不懂?」石崇良說,他認爲費率該漲,但要思考收入結構問題。目前健保收入75%來自以薪資所得爲主的一般保費、10%來自補充保費、其餘則爲政府負擔支出、政院挹注等。若要把餅做大,應調整結構,別讓薪資所得者壓力那麼大。
未來健保署將擴增健保收入來源。石崇良舉例,「房屋交易轉售那麼多錢,是不是可以多一點」、「證券交易活絡也不在保費裡面」。若增加補充性財源,一般保費費率的成長就不會那麼快,擬透過稅收方式,將房屋、證券交易的收入挹注健保。
石崇良也說,未來補充保費的費率將與一般保費脫鉤,其6種收入來源,將各自訂定費率。另也要考慮增加收取項目,除可因應少子化、高齡化造成的財務衝擊,也能兼顧世代正義。
嘉義陽明醫院院長謝景祥認爲,保費收入是公平正義的問題,全世界的貧富差距都在惡化中。高收入和低收入者的財務差距,主要是因資本利得的影響。健保應是有錢的人多付一點,沒錢的人少付一點。臺灣醫務管理學會理事長洪子仁也支持,改革不應只是「坐而言」,已是時候「起而行」,該修法就修法。
一位不具名專家表示,稅是不分職業、年齡、性別都要收取,所以在運用時要符合稅是提供給「全民可用、公平原則」,因此稅的運用需要「統收統支」,一般是不指定用途,惟目前政府並不太落實與遵守該項原則,因此如果健保署長石崇良爭取,要將房地合一稅、證交稅指定進入用途,就必須跟補充保費一樣,修正《全民健保法》,爭取作爲財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