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保獨尊大醫院 全民成最大輸家

現行的健保體制下,作爲社區醫療主力的地區醫院是最大受害者。本報資料照片

臺灣社區醫院協會近日宣佈將在三月八日走上街頭,其實不讓人意外,在現行的健保體制下,作爲社區醫療主力的地區醫院是最大的受害者。

理論上,依政策規畫應要壯大社區醫療,將原來醫療資源畸形發展的倒三角形,矯治回正三角形(金字塔形);要推動分級醫療,讓小病在小醫院看,大病再轉到大醫院,社區和地區醫院將成爲就醫的入口網站和守門人,應該有很大發展空間。

但實際上政策推動的結果,竟然與政策原旨背道而馳,完全採取自由就醫的放任形態,大小病都往大醫院擠,把醫療活脫脫髮展成「大型量販店與小便利商店」的市場格局。

操盤的衛福部還自詡施政公平,像訂定單一藥價、醫材基準採不分層級一致給付,完全未考量自由市場採購成本會因採購量體大小,存在巨大的差距的現實狀況;如果民生市場交由衛福部來管,強制規畫便利商店的貨品價格要和大量販店一模一樣,那麼最貼近你、最方便的小便利商店絕對銷聲匿跡,這就是現今健保體制下,社區地區醫院的真實寫照。

從醫院家數來看,健保開辦至今,大醫院以倍數成長,而社區的地區醫院若扣除轉型爲RCW(呼吸治療)專科醫院及尚未評鑑的新設大醫院,大概剩不到四成左右,健保對地區醫院的衝擊可謂至深且巨。可惜的是快速成長的大醫院多數設在人口密集區,纔有利於操作大小病通吃的大量販店式經營(只有這樣才能在健保超低給付下存活,也是有其不得已的苦衷)。因此,悲慘的事實是,臺灣廣大的鄉鎮、弱勢偏鄉醫缺地區的醫療主力,還是得依靠瀕臨崩盤的地區醫院來支撐。

地區醫院是民衆最近、最方便、最少負擔的就醫選擇,是全國廣大鄉鎮與弱勢偏鄉醫缺地區醫療照護的骨幹。當這些地區醫院在偏頗制度的排擠下,終究要走向崩盤關門,社會大衆、尤其是走不出社區的弱勢孤獨老人和偏鄉醫缺地區民衆,會成爲最大的輸家,屆時臺灣的全民健保還有什麼值得我們引以爲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