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保大數據活用 「科學」算命看心血管疾病風險

健保署與臺大醫院簽訂合作備忘錄。(圖/李青縈)

全民健保開辦26年累積高價值的巨量就醫資料,是發展大數據分析與醫療人工智慧(AI)的寶庫。衛福部健保署與臺大醫院7日簽署合作備忘錄,臺大醫院將利用健保大數據開發心臟血管疾病診斷及預後AI預測模型,未來雙方將建置全球首個以影像資訊爲基礎的心血管風險資料庫,民衆估在2022年也能透過健康存摺APP查看自己是否爲心臟病高風險族羣。

心臟病相關死因高居國人第二號殺手,此次臺大醫院與健保署合作即是針對心血管疾病診斷,透過健保大數據資料以及臺大醫院團隊的評估工具合作,來輔助臨牀判斷患者的心臟血管健康狀態。臺大醫院院長吳明賢表示,此計劃須溝通平臺,也需諸多跨領域人才加入。不只臺大醫院,臺大應用數學系、NVIDIA、EBM都參與其中。

全民健保自1995年開辦以來,所累積就醫紀錄結構化資料高達近700億筆,醫療影像從2018年收載至今也逾30億筆,爲全世界唯一全國性醫療影像巨量資料庫,後續也加入國發會「亞洲矽谷試驗場域計劃」、開放外界申請健保醫療影像人工智慧應用試辦計劃。

臺大醫院王宗道醫師所帶領的團隊Taiwan CVAI也參與試辦計劃,並於2020年發表「開發心臟主動脈鈣化/脂肪全自動分析AI模型」,便是結合全民健保CT影像大數據建立國人心血管疾病風險預測模型的案例,爲全世界唯一能自動分類及計算胸腔鈣化/脂肪定量AI模型。而在經過多次調校模型計算鈣化分數後,可縮短醫師與診間判讀影像時間,並且提升影像資料的應用價值。

健保署署長李伯璋表示,在確保資訊安全及個人隱私不外泄的前提下,近年致力活化健保大數據,以便提升國人的醫療照護品質及自我健康管理,健保署也樂見王宗道醫師醫療團隊所開發心臟血管疾病診斷及預後AI預測模型,確實是健保署開放健保大數據加值應用的一個成功例證。

至於此研究模式是否可走上商業應用,王宗道醫師表示,公益跟商業並不排斥,未來可思考商業價值;吳明賢院長表示,數位化醫療有三個階段,最後一個也最困難即是創造商業模式去運用,但是必須先體驗、共享經濟,纔可創造商業模式。

健保署表示,該署在符合相關規範下,未來持續提升人工智慧應用量能與落地應用,並導入外部研究團隊已開發技術,以建置更符合我國民衆需求之疾病判讀、健康預測等人工智慧模型。健保累積高價值之巨量醫療數據資料庫,透過官學協力綜效,創造AI應用與成果管理的新局,期許透過資料加值應用,成果回饋全體國人,增進國民的健康與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