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保30年 醫學中心9家增至21家 集中雙北分佈不均

臺灣醫學中心數量,在健保開辦後暴增,由1995年9家,增加至2022年21家,但臺灣醫療服務結構以私營醫院爲主,因市場考量導致地理分佈不均。本報資料照片

全民健保開辦即將邁入30年,這項民衆滿意度極高的政策,潛藏諸多隱憂。臺大公衛學院教授詹長權指出,臺灣醫學中心數量,在健保開辦後暴增,由1995年9家增加至2022年21家,但臺灣醫療服務結構以私營醫院爲主,因市場考量導致地理分佈不均,半數醫學中心集中於雙北,公部門應增加醫療投資,才能改變現況。

根據詹長權發表於臺灣醫學會期刊「臺灣醫志」研究,截至2022年,私立醫學中心共設置2萬557個病牀,相較之下,公立醫療院所病牀明顯較低,2022年僅1萬1777牀;公私立醫學中心數量,健保設立之初的1995年爲6:3,2000年翻轉爲7:13,2022年則爲6:15。

詹長權表示,全民健保是政府做莊的單一給付制度,醫療服務卻是靠着私人醫院與診所支撐,「情況很獨特」,公部門投資不足,私部門不斷建設醫院,爭取健保大餅資源,但受到市場影響,爲增加醫療服務量,私立醫療院所集中在人口稠密處,而非以醫療資源需求爲導向,導致鄉村、偏遠地區人羣就醫可近性不足,「政府投資不足,健保變成以市場機制爲主,已違背健保設立之初,要讓全民有公平醫療資源的初衷。」

臺灣醫學會理事長、臺大醫院院長吳明賢表示,臺灣醫療量能比是公立醫院3成、私人醫院7成,這已是事實,公立醫院財務彈性較低,經營較爲困難,令人擔憂私人醫院爲主的醫療環境,會增加病人自費比率,類似情況已在實施公醫制度的香港發生,;公立醫院醫師薪水比私人醫院低,無法以高薪挖角人才,「但臺灣難能可貴,公立醫院的效率、效能與私立醫療院所相當。」

吳明賢說,30年前健保實施時,並未好好構思分級醫療制度,加上民衆、民意代表及地方首長總認爲,醫學中心在家門口才是最佳作法,導致醫學中心不斷增加,而私立醫療院所一定是考慮市場機制,若開醫院會虧錢,就沒人要開醫院,依現況推估,未來的情況恐是「健保不會倒、醫院不會倒,但醫護人員會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