殲20繞行臺灣 國軍雷達系統可否發現

圖爲殲-20在珠海國際航展中心上空進行飛行展示。(中新社)

共軍戰機繞臺多年,空軍持續升官驅逐,並回報侵擾機種,如Su-27SK、殲10、Su-30、空警500、轟油6,甚至最新的運油20,但奇怪的是,被視爲中共空軍絕對主力的匿蹤戰機殲20,卻從未出現在擾臺飛機的隊伍中,究竟是我們「瞎了眼」偵測不到,還是抓到了故意不公佈,各方看法不一。美國最近售臺「軍團」紅外追蹤系統(Legion-POD IRST),據稱就是爲了提升中華民國空軍偵測匿蹤戰機的能力。

今年初,中共官媒環球時報曾有一篇報導「實錘!臺軍果然看不見殲-20」,引用大陸中央電視臺的特別節目「新春走基層」,其中一個片段是殲-20飛行員楊俊成的口述,他宣稱曾經飛到臺灣附近空域,「當我駕駛戰機在座艙裡俯瞰祖國寶島時,我可以清晰地看到寶島整個的海岸線還有山脈,那一刻我心中是無比的自豪與驕傲」。

環球時報報導稱:「顯然已相當接近臺灣,而且已經穿過了所謂臺海中線、逼近臺灣本島海岸線!而臺軍對此卻毫無察覺。雖然臺軍定期在其推特帳號上發佈有關解放軍空中和海上入侵的數據,但其中從來沒有出現過殲-20的信息,這可能意味着臺軍無法發現殲-20或選擇隱瞞這些信息。」

不過,大陸官方媒體總是帶有美化宣傳與提振士氣的任務,報導經常出現明顯誇大其詞。比如環球時報認爲,楊俊成從戰機上看的到臺灣的海岸和山脈,推斷一定已經離臺灣很接近。其實這是明顯的誤判,戰機的通常巡航高度在9200公尺左右,此時他的遠際視野可以達到350公里,這已是臺灣海峽平均寬度的近2倍。這意味着,共軍飛機略爲出海,不必接近臺海中線,都能看到臺灣海岸線,也就能看到中央山脈。結論是,楊俊成看到臺灣的海岸與山脈,不能證明他已接近臺灣海岸線。

下一個更值得討論的是「國軍有沒有能力發現殲20」?這是個複雜的問題,首先要知道的是,匿蹤戰機的「雷達隱身」,更嚴謹的說法是「降低雷達回波尺寸」,可能原本的雷達回波尺寸是1公尺見方,降低到10公分平方,那麼這就降低1萬倍。但是,反射面小歸小,它仍然會呈出現在雷達螢幕上,並不是完全消失。

更進一步的討論是,匿蹤戰機只針對特定波長的雷達波,有降低訊跡的效果,因此在理論上,使用多種多樣的雷達波持續偵測,並且相互對照,就能使匿蹤戰機現出原形。

據《菱傳媒》在今年3月的「臺海隱形危機!中共殲-20匿蹤 搶我制空權」報導,內文就提到國軍已運用聯合情報監偵,包括位於樂山的「舖路爪」長程預警雷達、E-2K(應爲E-2C 鷹眼2000改)空中預警機,與空域內的F-16相互配合,就可用來追蹤殲-20戰機的動態。

不過報導中也提到,E-2K的訊號更新率爲10秒/次,一旦殲-20產生劇烈高度或航向變化時,E-2K可能會短暫失去追蹤訊號,無法與空中任務機配合,進而無法確認地空鎖定的目標是否爲同一個,讓我方空域出現黑洞。因此空軍規畫購買美軍現役的E-2D空中預警機,讓中共的隱形戰機無所遁形。

國軍F-16A經過航電升級,成爲F-16V之後,換裝了AN/APG-83有源電子掃瞄雷達,其技術來源沿自F-22的AN/APG-77和F-35的AN/APG-81,都具有隨機頻率波段主動掃瞄的能力,可以有效提高發現匿蹤戰機的可能。不過就如前述,當對手匿蹤戰機出現大幅度動作時,持續改變的目標外型,可能會減小雷達光點而造成脫鎖,這時候比較好的解決方式,就是採用2架以上的戰機以編隊方式巡航,資訊共享可以進一步提升目標的解析率。

8月24日,美國同意出售臺灣「軍團」紅外追蹤系統(Legion-POD IRST),應用在新購買的66架F-16C BK70上。這也是追蹤匿蹤戰機的利器,所有的戰機都有着滾燙的引擎,自然會產生明顯的紅外線熱訊號,而且戰鬥機爲了機動性能,很難刻意設計遮蔽方式。雖然紅外線訊號的偵測距離較短,但是做爲雷達的輔助角色,只要發覺那些看似不起眼的小光眼,散發着不尋常的熱度,那就宣告找到匿蹤戰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