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樟柯談《風流一代》:“拿數碼攝像機的人”,經過時代
11月22日,由賈樟柯執導,趙濤、李竺斌主演電影《風流一代》正式在全國上映。影片延續了“賈樟柯宇宙”中關於巧巧和斌哥的敘事,在又一個平行時空中,人物的命運隨時代起伏流轉。
《風流一代》是賈樟柯團隊從2001年開始拍攝,歷經22年製作完成的心血之作。影片中,不同時期的影像媒介呈現出不同的畫質、畫幅,也呈現出21世紀以來,不同時代的時代切片圖景和生活風貌。
上映當日,在上海大光明電影院舉行的首映禮後,賈樟柯攜主演趙濤、周遊,共同分享了這段跨越22年拍攝的心路歷程。
周遊、趙濤、賈樟柯
向來對影像媒介保持敏銳的賈樟柯,是最早拿起DV的一代電影人,在數碼與膠片更迭的時代,他滿懷着新奇與實驗精神,決定用數碼DV拍攝捕捉日常生活和相應的電影素材。一開始,他想致敬經典吉加·維爾托夫執導的紀錄電影《持攝影機的人》,於是命名自己的實驗作品爲《拿數碼攝影機的人》。從千禧年之初開始拍攝,一切蓬勃向新,生生不息。
“我一直很着迷電影史上早期那些拿着攝影機直接到達生活的現場,捕捉生活的電影,但電影工業成熟之後,劇本規定好了許多人物的關係劇本的走向,但這種遊歷一樣的拍攝,反而有一種發現的感覺,就像去做一次旅行,不知道會遇到什麼人,會遇到什麼事。”斷斷續續拍了兩三年,賈樟柯一方面覺得電影“該結束了”,一邊又覺得“找不到結束的理由”,“好像一切人生,包括這個變革的社會纔剛剛開始,於是就斷斷續續拍了20年。”其間賈樟柯去拍攝了其他多部電影,漸漸地也淡忘了這部早期的創作。
“一直到疫情的時候,我突然覺得好像一個時代確實要結束了,這個電影也該結束了。”賈樟柯重新翻出素材剪輯,“我覺得這個電影不應該是隻停留在過去,應該有更大一個角度,是站在今天,看我們怎麼一步一步從千禧年代那樣一個有活力的、人和人之間充滿了寬容度、人可以有很多嘗試和衆多可能性的社會一步一步走到今天;也從互聯網社會,一步一步地邁進到人工智能時代,所以我又拍了當代的部分。”
賈樟柯
賈樟柯介紹,在影片中所使用到多種“跨時代器材”,從膠片到最新的VR,不同的制式畫面共同雜糅成創作者與觀衆同構的時代記憶。“這麼多的影像混雜,有點像當代藝術裡面的綜合材料,在材料與材料之間,其實也能看到這個時代的一個變遷,也有它的情緒。”
新的宇宙中,趙濤飾演的巧巧成了一名超市的稱重員,對於這個人物設定,賈樟柯解釋,“我一直對超市這個環境特別感興趣。在我們小的時候物質非常的匱乏,但是到了當代的超市,你會發現它那麼的豐富,它好像掩蓋了一切,讓我們覺得這是一個不缺少物質的時代,但是實際上它也把人的辛苦,把貧富的差異,很多東西掩蓋了。”
影片中的巧巧一言不發,是一個沉默的人。對於這樣的設計,賈樟柯表示,其實在拍攝的過程中,“這些年都有很多對白,但是在剪輯的時候,我覺得好像過多的情感表達,反而會把我們幾十年的這種複雜的感受削弱,變得狹窄,所以後來越減越少,最後乾脆不說話了。”賈樟柯希望傳遞給觀衆是,“時代的感受裡,我們只要說出一點,就丟了其他的99點了,如果女主角不說話,好像百分之百的五味雜陳都還保留。”
活動現場
映後,作爲觀影嘉賓的上海電影家協會主席、導演鄭大聖也表達了對電影的“感慨良多”。“這麼些年來,一直因爲賈導的電影看到那些人物,經過時代的進程,在這個片子裡,又一次經過如此具體的熱氣騰騰、水靈靈的時代。現在回頭來看,竟然有很多戲劇性的動人瞬間,在將近1/4世紀以後,藉由這樣的鏡頭我們回望歷程的時候,有人被擱淺在岸上,有人繼續在向前奔跑,我們也會期待賈樟柯電影宇宙當中的他和她,繼續經過時間,經過時代。”
值得一提的是,這是一部限時上映22天的電影。賈樟柯在定檔時曾表示,對於想看《風流一代》的觀衆朋友們來說,22天“足夠相逢”。在微博上,他也分享:“這部影片花了22年時間拍攝,我們就用22天,來告別這22年。我想我們用這22天,用一種最具儀式感的觀影形式,跟這個世紀‘俱往矣’的20多年時光,跟‘風流一代’的風流過往,作個告別。”
主創與觀衆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