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面向東盟的國際傳播人才培養的思考

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二十屆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七次集體學習時強調:“推進國際傳播格局重構,創新開展網絡外宣,構建多渠道、立體式對外傳播格局”,爲我國的外宣工作指明瞭方向。在國際傳播格局中,東盟作爲我國周邊外交優先方向,在我國的全球安全格局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加強面向東盟的國際傳播人才培養,是我國國際輿論話語權爭奪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地方高校應該發揮區位優勢、人文優勢和專業優勢,積極主動地參與到面向東盟的外宣人才培養這個戰略工程上來,形成合力不斷夯實我國外宣工作的基石。

一、 必須充分認識東盟是我國重要的戰略外交腹地

經過多年的發展,中國與東盟國家的關係日漸成熟穩定,雙方經貿、人文、教育等往來密切,中國連續15年保持東盟第一大貿易伙伴定位,東盟也因此成爲了中國周邊外交優先方向。2022年,《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正式生效,標誌着當前世界上人口最多、經貿規模最大、最具發展潛力的自由貿易區正式啓航。2021年11月,在中國—東盟建立對話關係30週年紀念峰會上,習近平主席總結中國東盟合作寶貴經驗,提出共建和平、安寧、繁榮、美麗、友好家園5點建議。中國東盟關係提升爲全面戰略伙伴關係,確立了雙方關係史上新的里程碑。當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國際格局風雲變幻,逆全球化思潮擡頭,全球性問題加劇,局部衝突頻發,世界進入新的動盪變革期。與國際局勢的複雜多變相比較而言,中國與東盟國家雙方關係卻是不斷得到鞏固和加強,“一帶一路”倡議得到10個東盟國家的參與支持,更爲緊密的中國—東盟命運共同體正在形成,她將成爲中國全球外交的重要戰略腹地,將爲中國參與國際秩序調整提供廣闊空間,必須充分認識東盟對於我國外交的重大意義。

二、面向東盟的國際傳播人才培養意義重大

東盟是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重要面向,是我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實踐平臺,也是維護我國改革發展穩定所必需的和平安寧國際環境的現實需要。面向東盟的國際傳播人才培養工作是服務國家外交戰略的重要工作,具有至關重要的戰略意義。

一是服務國家國際輿論引導工作。在進入第二個百年的關鍵時期,國際敵對勢力千方百計阻撓我國和平崛起,國際輿論格局錯綜複雜,形勢嚴峻。要堅持總體國家安全觀,把國際輿論引導工作與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工作統籌謀劃,要培養足夠數量的國際傳播人才參與我國的國際輿論引導工作,加強國際輿論鬥爭,維護國家利益。

二是服務國家形象塑造工作。長期以來,少數西方國家操縱國際輿論,“妖魔化”中國,“醜化”中國,中國在國際上處於有理說不出、說了沒人信的尷尬局面。爲了講好中國故事,對外塑造一個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形象,展示文明大國、東方大國、負責任大國和社會主義大國形象,需要培養具有政治敏銳性和善於傳播的國際傳播人才,不斷加大對外傳播工作力度。

三是服務人類文明互鑑工作。中國要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需要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運用中國理論、中國實踐向國際社會推介中國主張、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展示中華文明觀、發展觀、價值觀和生態觀、國際秩序觀和全球治理觀。需要培養具有跨文化溝通能力的國際傳播人才,促進中外文明交流交融。

三、面向東盟的國際傳播人才培養的思路

一是利用好國家戰略的特殊機遇。廣西身處中國與東盟交往的前沿,承擔着國家外交重要使命,要利用好國家戰略的特殊機遇。中國—東盟博覽會永久舉辦地落戶南寧,每年定期舉辦國家級展會,東盟政要和友人往來不絕,是展示中國國家形象的重要陣地。廣西廣播電視臺、南寧廣播電視臺多年來承擔多個國家面向東盟的重大外宣任務,爲促進中國與東盟國家民心相通、文明互鑑發揮了重要的橋樑紐帶作用。廣西高校應該進一步發揮區域優勢,主動承擔面向東盟的國際傳播人才培養重任,大力參與政府、企業和新聞媒體面向東盟的傳播工作,爲國家外宣工作提供堅實的人力支撐。

二是發揮協同培養的育人機制。面向東盟的國際傳播人才培養需要具備複雜的知識結構,包括外交、外語、小語種、國別、傳媒等。僅僅依靠高校的單一專業師資力量很難完成好人才培養任務。一要高校內部有跨院系師資共享的靈活機制,協調有關專業師資共同參與人才培養;二要整合地方新聞媒體的記者資源,發揮他們豐富的實際工作經驗優勢,反哺課堂;三要整合有關外貿企業的行業資源,發揮他們在對接東盟業務上的便利優勢,爲高校國際傳播人才提供豐富的實踐機會。

三是當好中國—東盟人文交流的使者。面向東盟的國際傳播人才培養,要充分發揮好廣西高校這一人文交流重要紐帶的優勢,進一步激發廣西高校的文化交流、宣傳展示、教育薰陶功能,通過精心組織各種活動向東盟來華留學生展示中華文明優秀成果,展示文明大國、東方大國、負責任大國和社會主義大國形象;同時開展形式多樣的中國與東盟國家的文化交流活動,形成美美與共、各美其美的文化交流格局。(作者系南寧師範大學黨辦校辦主任、教授)

作者:陳洪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