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打造現代化首都都市圈

本報評論員慄玉晨

打造現代化首都都市圈是一項系統工程,既需要充分考慮不同區域現有基礎和發展潛力的差異性,科學確定實現路徑,也需要順應產業升級、人口流動和空間演進趨勢重點突破;既需要使都市圈建設成爲市場主導、自然發展的過程,也需要更好發揮政府在規劃政策引領、空間開發管制、公共資源配置、體制機制改革等方面的作用。未來,京津冀三地將牢牢牽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這個“牛鼻子”,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不斷邁上新臺階。

5月11日、12日,京津冀黨政主要領導座談會在天津召開,盤點一年來的工作成效,研究部署下一階段重點任務,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不斷邁上新臺階,共同打造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先行區、示範區。北京市委書記尹力強調,要在協同發展中攻堅克難,加快建設現代化首都都市圈。

當前,城市羣是我國新型城鎮化的主體形態,是支撐全國經濟增長、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參與國際競爭合作的重要平臺;都市圈是城市羣內部以超大特大城市或輻射帶動功能強的大城市爲中心、以1小時通勤圈爲基本範圍的城鎮化空間形態。產業和人口向優勢區域集中,形成以城市羣爲主要形態的增長動力源,進而帶動經濟總體效率提升,這是經濟規律。增強中心城市和城市羣等經濟發展優勢區域的經濟和人口承載能力,形成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佈局,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必然選擇。近年來,我國都市圈建設呈現較快發展態勢,但城市間交通一體化水平不高、分工協作不夠、協同發展體制機制不健全等問題依然突出。

2024年是京津冀協同發展上升爲國家戰略十週年。這十年,京津冀牢牢牽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這個“牛鼻子”,讓資源合理流動和配置,並通過協同創新實現生產力再造。十年來,千年古都減量“瘦身”,實現人口控制目標,天津和河北發展煥發出新活力。在這一進程中,由通勤圈、功能圈、產業圈組成的現代化首都都市圈正加速形成。探索現代化都市圈發展新路,已成爲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內生動力之一。

增強都市圈基礎設施連接性貫通性,是打造現代化都市圈的重點。以一體化規劃、建設、管護爲抓手,織密網絡、優化方式、暢通機制,加快構建都市圈公路和軌道交通網,是培育發展都市圈的關鍵一招。京津冀三省市牢牢把握交通的基礎先導作用,逐漸形成以軌道爲骨幹的多節點、網格狀、全覆蓋的交通基礎設施網絡,區域運輸組織和服務質量有效提升,着力打造與現代化首都都市圈、京津冀世界級城市羣相適應的綜合交通網絡,不斷推進區域交通一體化發展從藍圖邁向現實。高效密集的軌道交通網、完善便捷通暢的公路交通網、國際一流航空樞紐、現代化津冀港口羣等已取得實質性突破。

而畫好“功能圈”促進區域聯動發展,激活“產業圈”促進節點城市強鏈補鏈,也是打造現代化都市圈的內在要求。以推動都市圈內各城市間專業化分工協作爲導向,推動中心城市產業高端化發展,夯實中小城市制造業基礎,才能促進城市功能互補、產業錯位佈局和特色化發展。以打破地域分割和行業壟斷、清除市場壁壘爲重點,營造規則統一開放、標準互認、要素自由流動的市場環境,才能共同打造區域發展高地。

北京與天津和河北雄安新區聚焦新能源和智能網聯汽車、生物醫藥、工業互聯網、氫能等重點產業鏈,正在形成緊密分工協作格局。從落實京津新一輪戰略合作協議,到推動“通武廊”等毗鄰地區深度融合;從創新大興國際機場臨空經濟區管理機制,到建設北京通州區與北三縣一體化高質量發展示範區;從污染聯防聯控聯治,到推動北京優質公共服務資源向環京地區佈局……現代化首都都市圈正日漸成型。

打造現代化首都都市圈是一項系統工程,既需要充分考慮不同區域現有基礎和發展潛力的差異性,科學確定實現路徑,也需要遵循城鎮化發展規律,順應產業升級、人口流動和空間演進趨勢重點突破;既需要使都市圈建設成爲市場主導、自然發展的過程,也需要更好發揮政府在規劃政策引領、空間開發管制、公共資源配置、體制機制改革等方面的作用,改革創新久久爲功。

未來,京津冀三地將牢牢牽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這個“牛鼻子”,推動北京“新兩翼”建設取得更大突破,加快構建現代化首都都市圈,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不斷邁上新臺階,努力使京津冀成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先行區、示範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