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教沙龍|對青春期的“心”變化 家長正確引導是關鍵
濰坊日報社濰坊融媒訊孩子步入青春期後,會遭遇諸多“少年維特的煩惱”。在這個階段,孩子面對一些情感波動,往往會採取一些不合理的發泄方式,這讓家長們感到十分苦惱。實際上,青春期不僅意味着身體的成熟,也伴隨着心理和情感的複雜變化,而這一階段的變化是豐富且強烈的,對孩子和家長來說都是一種挑戰。近日,記者採訪了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濰坊市心理健康教育名師工作室主持人、濰坊濱海中學心理教研室主任王兆勇,瞭解如何與青春期孩子進行有效溝通的經驗和建議。
青春期的孩子身上發生了什麼
“青春期”是個體生長髮育的第二個高峰期,心理學上一般將青春期的年齡範圍定爲11歲-18歲。進入青春期後,孩子身體各方面都在迅速發育並逐漸成熟,而心理髮展速度則相對平穩,由此造成身心發展不平衡的特殊矛盾,使他們面臨一系列心理危機。認識到青春期可能會面臨的挑戰,發揮自身的力量,或藉助外界的幫助來共同應對挑戰,將有利於青春期孩子更好地理解青春期的變化,更順利地度過這個階段。
王兆勇說,要求被人理解,要求擺脫被支配的地位而謀求人格的獨立是青春期孩子的普遍心理特徵。這一時期的青少年對外界干預力量往往持有排斥的意識和行爲傾向。隨着理解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的快速增強,他們的自我意識與情緒感知也迅速發展,對自己各個方面的關注度不斷提高,對人際關係的需求也日益增多,渴望被理解、尊重和接納。然而,由於青春期大腦各區域發育不平衡,特別是負責衝動控制與理性決策的前額葉皮質發育尚不成熟,加之體內激素的迅速變化,使得青少年的情緒呈現出不穩定的特點,具有兩極性、爆發性,甚至可能出現衝動行爲。青少年的情緒也很容易受到外界環境的影響,如學業壓力的增加、親子關係、同伴關係以及網絡傳媒等因素都可能產生影響。
王兆勇表示,青春期是孩子心理髮展獨立與依賴的矛盾階段。一方面,他們希望自己具備獨立能力,能夠自主處理各種問題;另一方面,在面對困難和挑戰時,他們又希望得到家長的支持和幫助。因此,家長在這一階段需要把握好引導的度,既要給予孩子足夠的空間讓他們自由發展,又要在他們需要時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幫助,避免孩子因缺乏方向感和支持而感到迷茫,或因個人隱私被侵犯而感到被幼稚化對待。
家長要保持平常心,換種溝通方式
王兆勇說,家長首先要了解孩子脾氣暴躁的原因。可能與孩子的生理需求未得到滿足(如飢餓、疲勞)、心理壓力過大(如學習負擔重、人際關係緊張)、環境刺激過多(如噪音、色彩過於鮮豔)或情感需求被忽視等因素有關。家長們通過細心觀察和耐心溝通,準確地把握問題的癥結所在,有針對性地採取措施。
其次,要營造溫馨的家庭氛圍。穩定、和諧的家庭環境是孩子情緒穩定的重要保障。家長要努力營造溫馨、積極的家庭氛圍,減少家庭成員的衝突和爭吵,讓孩子感受到家的溫暖和支持。保持家庭生活的規律性和有序性,如設置固定的作息時間、飲食習慣等,這些有助於孩子形成良好的情緒調節習慣。
此外,家長應在平時的交流中,教授孩子一些情緒管理小技巧。可以通過遊戲、戶外運動等方式,幫助孩子認識和理解情緒,包括積極情緒和消極情緒。鼓勵孩子用適當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情緒,比如畫畫、寫日記等,找一個合適的情緒宣泄口。最爲重要的是,家長要耐心傾聽孩子的心聲,在接納孩子情緒的基礎上,給予他們理解和支持。
家長的應對方式很重要
面對孩子青春期的“叛逆”,王兆勇提醒家長要採取正確的應對方式,特別是在有多個孩子的家庭中,父母應確保平等對待每個孩子,不可忽視任何一方的感受。
有些家長錯誤地認爲,面對青春期的孩子,以暴制暴是最有效的手段,打罵能解決所有問題。其實,這種做法不僅無法解決問題,反而會讓孩子的情緒更加失控,甚至讓孩子也變成“暴脾氣”。一個長期遭受暴力對待的孩子,其身體和心理都會受到極大的傷害,心理可能也會變得極端,親子關係更是會受到嚴重影響。還有一部分家長,抱着“孩子長大就會懂事”的想法,對孩子聽之任之,放任自流。這種做法也是不可取的,因爲過度放任可能會讓孩子養成不聽話的習慣,甚至在未來釀成更嚴重的後果。
面對青春期孩子的發展和變化,家長需要採取正確的應對方式,既要避免暴力對待,也不能過度放任或冷漠忽視。可以引導孩子尋求解決方案,如果家長不能合理應對,可以向專業人士尋求幫助。特別是當“青春的煩惱”與生命安全、身心疾病、違法犯罪等相關時,需要及時、勇敢地向專業人士求助。
希望家長們可以通過耐心、理解和正確引導,幫助孩子度過這一特殊階段,促進孩子健康快樂成長。
教給孩子合理的宣泄方式
面對青春期的孩子,父母要有一種接納、包容的心態。如何疏導孩子的負面情緒呢?可以在遵循“不傷害或影響他人,不傷害或影響自己”的原則前提下合理宣泄。
宣泄方式列舉:
(1)“跑”出來。當情緒焦慮或憤怒失控時,讓孩子立刻衝出去跑步,跑個800米下來,孩子的情緒就宣泄得差不多了。
(2)“喊”出來。可以帶孩子到空曠無人的地方或山谷大聲地吶喊,釋放壓力和情緒。
(3)“說”出來。可以讓孩子找一個信任的人,跟他傾訴自己的煩惱或焦慮、不滿的情緒,當得到他人的傾聽和支持,孩子的情緒也會得到疏解。
(4)“寫”出來。有些情緒比較複雜,而孩子又沒有傾訴的對象,可以讓孩子把事件、經歷、想法、感受、期待、渴望、轉換想法、新的感受、建議等寫下來,也可以疏導情緒。
處理完情緒之後,父母還可以跟孩子探討,告訴孩子情緒本身沒有好與壞之分,情緒是受身體內部心理與生理共同影響產生的,情緒需要管理而不是控制,需要釋放和表達。
此外,父母也要讓孩子意識到,這是成長的必經之路。總之,家長先接納孩子,孩子就會學着接納自己。
濰坊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何賽/文
責任編輯:瓶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