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護病房待逾20年!蔡壁如談DNR 聲援張上淳「話講太快」

蔡壁如談DNR。(圖/翻攝自Facebook/蔡壁如)

記者黃巈禾/臺北報導

疫情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因日前表示,約2成死亡個案簽署DNR(不施行心肺復甦術),但有20%其實救得回來。張上淳此話一出掀起討論,他7日爲此道歉。對此,目前在和平醫院支援第一線、民衆黨立委蔡壁如表示,DNR是專業沈重話題,想要爲指揮中心專家小組召集人張上淳講些話。

蔡壁如在臉書表示,在醫院裡,尤其她在加護病房待了20多年,這是當時每天都要面對的事情,要怎麼去跟家屬去談這件事,DNR的英文全名是Do not resuscitation,resuscitate是急救,Do not,是說不再救了,要放棄心肺復甦了、救回來的機率微乎其微、病人生命已經無法負荷了、就算花了很多的費用也無法救回來。

蔡壁如指出,這是很沈痛的話題,不會只和其中一位家屬講,會把家人都找來一起來講,有什麼樣的問題都會把它問清楚了,如果心跳或血壓下降的時候要不要急救?要不要做急救的這個動作?家屬一定會說要啊,所以一定要解釋清楚「救與不救之間的差別是什麼」;簽了DNR之後,要去想接下來如何做安寧照護?如何減少病人的疼痛,這是很嚴肅而且很糾結的事,不止是家屬糾結,對醫護人員更是。

蔡壁如認爲,醫生,是要把人家醫「生」,從來沒有叫醫死的,但壓力太沈重,因爲沒有一定可以救回來的人,所以,都叫「醫師」,而張上淳教授臺大醫院資深的感染科教授醫師,也是2003年SARS前進指揮所指揮官,是非常專業的,應該是講話講太快了,應該沒有這樣的意思,但對家屬來說,的確會是在午夜夢迴的時候,是個惡夢,會覺得如果當時沒簽DNR,會不會家人可以活過來?心中會充滿愧疚,所以,救了,付出的代價是什麼,不救的過程又會經歷什麼,一定要跟家屬講清楚。

蔡壁如強調,醫學上當然會期待奇蹟,但醫師是人不是神,只有救回來的機率微乎其微的時候,纔會去跟家屬談DNR,談了DNR之後,最重要的是如何對病人的安寧照護,如何讓病人在生命的最後一段路可以走得好。

張上淳7日在記者會上道歉,他表示,當天報告資料中提到簽署DNR的狀況,主要是因爲在整理病例過程中,注意到簽署人數相當多,佔了不小比例,因此想把這樣狀況呈現出來讓大家知道;另一方面,去年病例數較少,醫護團隊一個個努力救治許多患者,也都在病情困難下救治康復,對比之下想到這些病人或許某一部分在適當情況下,可能可以避免死亡,因此提到也許可以救治回來。

「我很清楚知道簽署是一個很嚴謹過程」,張上淳說明,通常經過醫護團隊與病人家屬充分討論後所做的決定,應予以尊重,對於前天所報告的內容,表達不夠精準、恰當,「我還是要說抱歉,絕對沒有要指責傷害任何人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