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流   Mujin牧今科技:在“機器人王國”尋找新蛋糕

五月的日本東京臺場,碧海藍天,萬里無雲。從Mujin牧今科技(以下簡稱“Mujin”)的辦公室向外遠眺,能夠看到被稱作東京灣“新大門”的東京灣臨海大橋(Tokyo Gate Bridge)。

回頭望向Mujin的工廠,許多無人操作的巨大的機械臂正在運送着貨物。雖然運轉着這些龐然大物,但這家公司卻以“mujin”這個在日語中代表“無人”“無限”的詞彙作爲名字,頗有些舉重若輕的意味。

“我是一個非典型的日本企業家,而我們的企業也是一個充滿着國際化元素的非典型日本企業。我們在東京灣區誕生、成長,但我們想做一個不一樣的企業,開拓一塊全新的領域,這樣才能夠吃到新的蛋糕。”Mujin牧今科技創始人、CEO滝野一徵向羊城晚報記者說道。

“機器人王國”面臨困境

20世紀90年代開始,日本就逐步普及了第一代和第二代工業機器人。包括FANUC(發那科)、基恩士、安川電機在內的企業,都是世界級工業機器人巨頭。

日本機器人產業的發展與20世紀經濟高速增長時期勞動力短缺問題離不開關係。彼時,產業界對自動化的需求很高,具有一定危險性的工作需要大量機器人來替代人工操作,機器人由此得到應用。自20世紀80年代起,日本機器人的數量開始激增,至20世紀80年代中期,日本機器人保有量已經高達10萬臺,被稱爲“機器人王國”。

隨着近年來日本“少子老齡化”趨勢日益加劇,勞動力短缺問題再度凸顯。十餘年前,Mujin的創始人們敏銳地發現了這一商機。於是,2013年,Mujin帶着濃濃的國際化基因和創新基因誕生了——Mujin的創始人來自美國、日本等國家,同時有着來自卡內基梅隆大學、斯坦福大學、麻省理工學院、巴黎大學、東京大學、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世界頂級院校的跨國技術團隊。

隨着傳統制造業與科技世界的碰撞,自動化生產已成爲提高生產效率最重要的手段之一,而機器人技術和人工智能的融合正在徹底改變生產的流程。

隨着科技邊界的不斷拓展,機器人的應用場景已和幾十年前不可同日而語。近十年來,日本在計算機、AI等科技領域,也已落後於中國等國家——曾經的“機器人王國”,已然需要新的燃料。

“我們想讓不同的機器人們‘書同文、車同軌’。”滝野一徵說道,與以前的機器人公司不同的是,Mujin通過計算驅動的感知、規劃、控制技術,提供更快、更穩、更通用的機器人解決方案,“我們的系統可以接入到日本任何企業生產的機械臂上,降低工業機器人運用門檻。”

滝野一徵告訴記者,Mujin創造了世界上第一臺通用型的智能機器人控制器,使得工業機器人擺脫了幾十年來人工示教的應用方式,通過這種免示教技術/運動規劃 AI,首次實現了由機器人自主規劃運動。

目前Mujin的機器人“大腦”已經讓製造業以及物流業的客戶用上了更聰明的機器人——機器人自己能看能動,在提升生產效率的同時,大大減少系統集成的時間與成本。

在東京灣鏈接國際

擁有着來自多個國家的創始人和員工,爲何Mujin選擇將總部設在東京灣?

對此,滝野一徵向記者分析稱,日本有着世界領先的工業機器人市場,機器人產量佔全球市場的近50%。尤其在東京灣,這個行業內的主要玩家都在這裡集聚,能夠產生明顯的集羣效應。

“東京是日本乃至亞洲的企業總部聚集地,當我們在這裡制定行業標準時,圍繞在這附近成千上萬的產業鏈上下游企業以及工廠們,能夠快速地應用並複製我們的標準,這些標準能夠從東京走向全國,走向世界。”滝野一徵說,東京不僅是企業們“產品出海”的起點,更是“標準出海”的港口。

“想吃到新蛋糕就要先破後立”

記者在東京灣走訪過程瞭解到,日本企業壽命居世界第一,百年企業數量居世界第一,這些企業的影響力在不斷擴大的過程中,也擠壓了中小企業創業的空間。在日元匯率疲軟的背景下,日本中小企業的經營業務受到嚴重影響,營業收入和營業利潤下降明顯。

“這告訴我們,想要在傳統產業裡搶蛋糕,性價比太低了。想要吃到新蛋糕,就要先破後立,敢於做別人不敢做的事。”滝野一徵表示,Mujin在創業時就聚焦科技創新,以控制器作爲切入口,突破以往的工業機器人控制器需要人工創建運動程序的痛點,通過“運動計劃AI”技術讓智能機器人能夠自主思考動作,“軟件與AI是目前日本最爲缺乏的。”

記者梳理髮現,爲了促進機器人的普及和應用,日本政府對企業使用機器人給予了一系列優惠政策,如特別折舊、減稅、優惠貸款等;對機器人制造商相關技術研發也給予了許多政策支持,如優惠稅制、幫助融資等。

幾天前,日本通過了2024財年“綜合創新戰略”,提出在日本國內勞動力不足日益嚴峻的背景下,依靠AI和機器人技術實現自動化和節省勞動力是當務之急,以此預防和應對災害也是緊迫課題。在這些方面,科學技術的作用正變得越來越重要,因此要加快AI和機器人技術的實際應用。

在“飢餓”的大灣區尋覓機遇

在京東“亞洲一號”無人倉中,來自Mujin的“智能大腦”正在操控全局:從倉儲到揀貨、打包,再到分揀,全部都由機器人工位完成。

“這是我們在中國實踐的一個重要案例。中國電商的快速發展也給我們帶來了許多機遇。”滝野一徵說,日本機器人企業國內市場已經飽和,海外業務逐漸成爲其最大創收來源。在此背景之下,看到了中國市場潛力的Mujin在廣州設立了第一家海外子公司。

近年來,廣東統籌推進傳統產業改造升級和新興產業培育壯大,以創新驅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數據顯示,廣東已經成爲國內最大的智能機器人產業集聚區,產業規模、數量均居全國首位。

這樣的土壤,既聚集了大量的行業人才,又爲Mujin找到在中國合作的左膀右臂提供了莫大的助力。

根據《2023廣東智能機器人產業創新發展報告》數據,經不完全統計,2021年廣東省機器人已註冊企業有8萬多家,其中廣州有3萬多家,佔比39.50%,深圳佔比爲32.40%。在工業機器人方面,2023年廣東全省工業機器人產量16.88萬臺,連續4年位居全國第一,全國每3臺工業機器人就有1臺“廣東造”。

“我們在廣東找到了許多合作伙伴,我們一起學習,一起開發。我們也發現,與日本企業不同的是,中國企業尤其是廣東企業們敢於試錯,當我們有新的產品出現時,他們總是願意以最快的速度嘗試。”滝野一徵說,對初創企業來說,“飢餓精神”是至關重要的,在廣州,企業的“飢餓精神”比中國的其他城市更加強烈,“所以我們徑直地走向了廣州。”

滝野一徵向記者表示,目前Mujin位於廣州的子公司還在不斷髮展中。廣州公司能夠承擔一部分公司的生產工作,降低生產成本,另一方面,基於廣州公司帶來的業績也在不斷增長,來自廣州的團隊在不斷優化產品設計。

“在廣州,我們感受到了優越的營商環境。有很多的日本企業在廣州投資發展,我們能夠和他們保持密切聯繫。與此同時,粵港澳大灣區科技產業的發展飛速,我們能夠受益於此,找到更多高精尖的人才。”滝野一徵補充道。

文 羊城晚報特派東京記者 孫綺曼 孫晶

圖 羊城晚報特派東京記者 嚴錦程 視覺中國(除署名外)

視頻 羊城晚報特派東京記者 嚴錦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