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手記:醫學不僅在於治癒,還在於陪伴和關懷
新華社北京1月7日電 題:記者手記:醫學不僅在於治癒,還在於陪伴和關懷
新華社記者顧天成
新年伊始,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同仁醫院眼科門診,一位老人攙扶着另一位更蒼老的高齡患者,不僅耐心講解如何掛號和去哪排隊,更全程陪診。
“我眼睛看不清了,腿腳又不好,醫務社工幫了大忙。”80歲的李奶奶子女在國外工作生活。有了社區幹部和醫務社工的接力幫助,獨居並罹患白內障的李奶奶解了“燃眉之急”,到醫院順利就診。
扶着李奶奶走進白內障中心等待檢查的陪診志願者是剛退休的王琴芳。“剛退休,家就住醫院附近,瞭解到醫務社工志願者項目能夠幫助視障患者後,想着發揮餘熱,我主動報名參加。”她說。
現代醫學的發展需要高水平醫術和精密科技的支持,更離不開回歸到“人”的深厚關懷。
眼科患者因視力受損或受限,導診、陪診、健康宣教等專病服務是患者的關鍵需求。北京同仁醫院醫患關係協調辦公室(社工部)副主任韓霜雪告訴記者,爲此,醫院探索實施“愛暮同行”項目,專門面向老年眼科患者,讓醫務社工和志願者做他們的“眼睛”“耳朵”“柺杖”。
2024年9月,國家衛生健康委、國家疾控局等部門聯合發佈《醫學人文關懷提升行動方案(2024-2027年)》,提出要充分發揮醫務社工和志願者在醫患和諧中的橋樑和紐帶作用。
近日,“醫務社工專病服務高質量發展研討會”在京舉行。北京大學醫學人文學院院長郭莉萍在會上表示,醫務社工與志願者的工作不僅是就診陪伴與服務,更是醫患溝通的橋樑,也是患者心理的支點,能夠幫助患者及家屬預防、緩解和解決因疾病所導致的情緒、心理和社會問題。
通過醫務社工介入,北京協和醫院構建涵蓋患者教育、心理支持及社會資源整合的服務體系;北京同仁醫院建立社會志願者“招、考、訓、用”標準化管理流程,制定“雙五星認定”等激勵保障機制,志願服務時長已超過6000小時……由北京白求恩公益基金會在北京協和醫院和北京同仁醫院落地的友愛“視”界公益項目,正爲更多眼科專病患者提供“院內+院外”全流程關愛服務。
“社工和志願者力量的加入對提升眼科專病醫療效果的作用很顯著。”北京協和醫院眼科醫生張瀟說,但要讓這一公益模式更壯大、更可持續性發展,亟待政府、公益組織、醫療機構、企業和社會的通力協作。
項目慈善捐助支持方、羅氏製藥中國醫學事務眼科及患者團隊負責人羅莉莎表示,醫務社工和志願者不僅僅是在做一份工作或公益,更是在構建一個信任與愛的社會網絡。
北京市衛生健康委有關負責人介紹,北京市已有130家醫療衛生機構開展醫務社會工作。近年來,北京市積極探索以“醫務社工+志願者”服務模式推進醫學人文關懷,更好滿足人民羣衆多樣化健康服務需求。
中南大學湘雅二院、威海市中醫院等全國多地醫療衛生機構也在試點推廣醫務社工和志願者的人文關懷提升行動。
北京白求恩公益基金會理事長孫志偉認爲,通過政策支持和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這一模式有望成爲提升醫療服務質量和社會治理能力的重要抓手。
每一次握手、每一句問候,或許微不足道,但依然傳遞着溫暖。這就是醫務社工和志願者最動人的地方:他們不是醫生,卻用自己的方式治癒着每一顆因病痛而黯然的心靈。
記者離開時,北京同仁醫院醫務社工陳繼豔正忙着指導新加入的志願者如何與老年患者溝通。“醫學不僅在於治癒,還在於陪伴和關懷。”陳繼豔說。(完)